3.2.1熊光楷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大安全觀理論
由於冷戰格局的瓦解,世界大戰爆發的危險降低,人們開始更多關注早先被冷戰掩蓋住的一些問題,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倫敦“7·7”爆炸等重大恐怖襲擊,東亞金融危機到最近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非典、甲型H1N1疫情的傳播,乃至海地、智利大地震、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泄漏等,都進一步引起各國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高度重視。
關於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內涵和外延,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看法。熊光楷依據中國政府發表的文件、參考學術界有關研究成果,提出了“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概念,指出:相對於政治、軍事和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而言,非傳統安全威脅是除傳統安全威脅以外的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的其他因素,包括恐怖主義、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嚴重傳染性疾病、海盜活動、非法移民和信息安全等方麵。
熊光楷提出的“大安全觀”理論認為,在不斷變幻的政治背景和世界格局下,安全形勢上的問題越來越多,需要我們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把握,樹立大安全觀,居安思危,用大安全觀來分析當前國際安全形勢。
熊光楷指出,當前,各種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嚴重存在,非傳統安全威脅由恐怖主義迅速地擴展到氣候、糧食、能源以及經濟、金融等領域,其中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尤為突出。
雖然,熊光楷所提到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種種表現,如傳染性疾病、海盜活動、環境安全、人口問題、經濟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其本身並非政治問題,但不同國家政府或利益集團的處置政策卻是有政治性的:或排他性,或歧視性,甚至為一己利益不惜損害他國利益。
熊光楷的理論是建立在對世紀之交與新世紀以來國際政治、經濟時局發展新動向所做的精辟分析之上的。雖然其理論創建是針對國家安全大計的戰略問題的,有別於跨國經營企業麵臨的政治風險,但是其理論建立的時局背景正是企業跨國經營所處的大環境,因而其理論可以作為企業從事跨國經營、進行決策分析的基礎。我們從前麵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中的事件會引起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並因此對企業經營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政治風險與政治時局的天然聯係,決定了熊光楷的理論是適用於分析跨國經營政治風險的,可以作為這種分析的理論基礎。
3.2.2其他學者對我國跨國投資政治風險的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學者就開始了中國跨國投資政治風險的研究。步入21世紀以來,國家提出“走出去”戰略,更是激發了大量專著、論文、報告的麵世。目前對於中國跨國投資政治風險的研究主要可以歸為以下三類:
一是從對外投資政治風險的發展趨勢看,楊德新(1996)研究了現階段海外投資政治風險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東道國政策調整、區域經濟集團化、民族主義與宗教對政治風險的影響,認為傳統的極端型政治風險產生的條件已不再普遍存在,並為我國對外投資政治風險提出了管理參考。高敏雪、李穎俊(2004)對中國對外投資所處階段予以分析,認為政治風險高發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跨國投資滯後。陳國餘(2006)認為應當盡量利用風險保障機製來解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嶽思蕤(2006)指出了傳統政治風險分析理論的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的方法。李凱(2010)結合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提出一種新的政治風險分類方法:以政治風險發生的根源及影響的範圍為標準,將政治風險分為企業層麵(微觀)風險、國家層麵(宏觀)風險及全球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