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3.2各種政治力量的博弈使緬甸政局發生變化是項目被擱置的根本原因有關密鬆水電站修建的種種爭議問題,從當初的環保為借口,變成緬甸政府、克欽獨立組織及克欽獨立軍、緬甸民運、緬甸民眾等各方利益和政治訴求的角逐,到現在已經逐漸演變為中美兩個大國在緬甸的政治角逐。自1988年到2011年3月緬甸曆經了近23年的軍人政府統治,軍政府一直被外界指責“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製”而不斷進行“種族清洗”,令緬甸產生了一批批被強行拆遷的移民。因此緬甸境內本來就民族矛盾、武裝衝突不斷。吳登盛在內外壓力之下做出了很多的退讓措施,包括故意討好國內的反對派,會見反對黨民盟領袖昂山素季;在國外故意討好美國,希望美國能夠解除對他的製裁,然後承認他的政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近年來,美國為遏製中國,把重點放在離間中國與“鐵杆”朋友的關係上,有意調整對緬政策。對於美國來說,保持緬甸貧窮、戰亂、政局動蕩,扶持親美的緬甸政府上台是他們長期的戰略,就是對中國最好的牽製和封堵。因此,策反緬甸是美國最近對中國的幾個打擊政策之一。
中國向緬甸提供了巨額援助,還進行大量投資,在國際上一直力挺緬甸,一旦緬甸倒戈,中國必然損失慘重。不僅是前期投資功虧一簣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國家戰略安全受到威脅,中緬石油管道、中國利用緬甸港口的安全戰略受影響,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威信遭受重創。所有這些政治力量的博弈使緬甸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最終出現了案例中緬甸政府公然違約的一幕。4.3.2.3.3隻注重與政府打交道,忽視與當地其他相關利益方的關係平衡,其負麵後果值得引起中國企業和政府的關注盡管中國方麵表示,開發密鬆電站對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但是,生活在水電站所在地的克欽邦人以及海外的克欽人團體,國際環保組織和人權組織堅決反對這一項目,原因之一是該項目的建設將導致約1.5萬人被軍政府強製搬遷,而且“當地人無法從這一項目中受益。根據我們所了解的情況,中國的企業派去了自己的工人和工程師,沒有給當地人增加就業的機會,水電站所發的電也將主要送往中國”。柬埔寨和平與衝突研究中心主任萊斯利(Emma Leslie)2010年7月就曾表示,緬甸少數民族及其武裝組織,或因未從中國企業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合作協議中獲益而產生敵對情緒。若不能打消緬甸少數民族的相關顧慮,對緬甸能源等項目投入數十億美元巨資的中國企業或將麵臨暴力風險。而中國企業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一般隻注重與政府打交道,而忽視了與上述利益相關方,包括緬甸反對黨的溝通平衡,對緬甸政治力量博弈的變化不能及時掌握。BBC引述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緬甸能夠從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中獲得巨大好處,但如果中國的項目沒有任何透明度,忽視當地族群的利益,那幾乎注定會遭到民眾的反彈。”
4.3.2.3.4缺乏主動溝通和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是NGO和當地民眾反對的最大理由萊斯利指出,人們對無法了解征用土地使用狀況而感到憤怒。當人們無法反抗政府時,他們會將怒氣轉嫁到外國投資方。NGO組織“國際地球權益”——緬甸項目組2007年9月報告:中國跨國公司在緬甸的投資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不透明,包括基本狀況、投資雙方構成、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方麵的信息無一例外處於未公開狀態。迄今為止,中國跨國公司很少向外界提供有關他們在外國具體運作方麵的信息。從目前緬甸的輿論環境看,部分非政府組織因對政府缺乏信任,又受西方媒體影響很大,它們極少傳遞有關中國投資的正麵信息,甚至對上述環境評估報告等根本不知。緬甸民眾顯然也並未能獲得有關這一項目的更真實、全麵的信息,特別是對中國投資方履行社會責任、對當地社會的貢獻等了解不夠。4.3.2.4案例啟示4.3.2.4.1及時信息披露、提高項目透明度,利用媒體公關,減少民眾敵意和排斥。事件發生後,中電投立即開展危機公關,通過媒體,快速披露項目的相關信息,以滿足民眾對項目透明度的要求。
2011年9月27日中電投雲南國際開通緬甸合資公司網站方便人民了解伊江上遊水電項目。中電投高層接受媒體采訪,就密鬆電站項目作了詳細介紹並呼籲緬方盡快恢複項目,表示項目嚴格履行了中緬雙方的法律程序,兩國政府就此簽署了框架協議;項目經過充分的科學研究和論證,將對緬甸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顯著貢獻;項目重視環境問題,嚴格完成了流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項目方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妥善做好了移民安置。當前我國跨國投資或並購的企業主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國資背景的大型央企,且其所在行業大多為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領域,這些戰略性資源的收購行為更易遭遇東道國公眾的抵觸情緒和輿論壓力,東道國政府和政治團體也更易出於戰略安全或政治方麵的考量出麵阻止投資案的進行。而一旦並購危機發生,中國企業應遵循“三說”原則(即“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和“通過什麼途徑說”),對相應公眾開展戰略溝通。其中,“說什麼”是指並購企業要用事實說話,並進行有的放矢的溝通。“什麼時候說”要求並購企業在處理危機時要體現“三個第一”,即第一時間反應,第一個發布權威、透明信息以及公眾利益第一,從而掌握危機處理的主動。“通過什麼途徑說”則是指要根據危機的態勢選擇具體媒體。比如政治類並購危機需要企業建立有效的遊說團體,對關鍵公眾采取有效的危機溝通。
4.3.2.4.2保持與各種政治力量的平衡關係,降低政治風險中國企業除了與政府加強合作,還應當與當地其他政治力量保持一定關係,甚至與某些力量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降低社會政治力量的反對和敵視,或盡可能爭取更多的盟友,在特定的時候有著共同利益的盟友。同時可采用本土化策略,雇傭當地的工人和管理人員,解決當地人排斥心理。同時應當購買政治風險保險。4.3.2.4.3采取本土化的管理策略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或工程承包,一般都是輸出人、財、物的全麵輸出。盡管是出於語言溝通、效率和效益和管理的便利,但這樣不利於當地人的就業和社區發展,對東道國當地利益忽視容易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甚至憎惡,如果他們對政府不滿的話,更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采取本土化的管理策略,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接納當地人就業,參與當地的社區建設,承擔相應的企業公民責任,使企業融入到東道國當地的發展中去,能減少民眾對中國企業的排斥,降低政治風險。
4.3.2.4.4外交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在傳統的地緣政治中,關鍵角色是典型的國家,而不是公司。畢竟企業不能阻止地緣政治的變化的發生。在本案例中,中國的外交戰略乃至國家安全戰略在此情況下麵臨考驗,相信中國政府會作出相應反應。其實,要保持和平衡東道國各種政治力量,僅僅依靠企業很難做到,需要國家外交的支持,甚至軍事、經濟等各方麵的配合。因此,中國的外交應當在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給予企業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政府應善於運用公共外交手段,向世界說明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真正意圖,傳播我國和諧發展的理念。我國政府應當從全局高度實施戰略溝通,進行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文化傳播、公共外交和國際公關,打造更多具有國際聲譽的媒體,傳播中國的聲音,傳播中國和平發展的形象,從而提升國家軟實力和聲譽資本,為企業跨國並購跨越政治障礙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在政府部門之間要進行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澄清不必要的誤解;要運用公共外交增進國際公眾對企業跨國並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