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4.3采取多種渠道增強與目標公司所在國進行溝通,加強公關

中鋁收購力拓案等待審批期間,澳大利亞的部分國會議員、政客及媒體大肆炒作抵製中國收購澳大利亞的礦業資產,引發各方討論,讓“中國威脅論”重新抬頭並更加具體化。這不僅對本案收購帶來不利影響,也給中國並購帶來在國際上的負麵影響。從中國的利益看,軟化這種立場,而不是強化這種立場,或與之正麵衝突。可能正是和平崛起的基本戰略。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應當盡可能采取多種渠道增強與目標公司所在國政府的溝通。如可通過本國外交渠道、兩國的民間友好機構或在目標公司所在國有影響力政治人物牽線搭橋,取得目標公司所在國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並盡可能在社會就業方麵適應當地政府的要求,取得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支持和理解,為跨國並購爭取寬鬆的政治環境。

中鋁應該做好財經媒體公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輿論宣傳和引導。通過國際性的媒體公關取得國際輿論的有利影響,通過國際中立機構的觀點和評論,盡可能地打消民眾的疑慮和偏見,為並購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4.3.1.4.4做好準備、抓住最佳的並購時機非常關鍵

中國企業進入目標公司的所在國之前,對所在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環境應該有詳細深入的了解。由於跨國並購往往將引起很大的經濟震動和社會震動,甚至產生很大政治影響,因此企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機會來臨,就要緊緊抓住,機不可失。

2008年底及2009年初,是力拓最困難的時候,中鋁這次收購說到底還是準備不足,沒有把握住機會。到2009年6月,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回暖,機會稍縱即逝,最終力拓毀約。

4.3.2案例2:中電投緬甸密鬆電站項目被宣布擱置

4.3.2.1案例基本情況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以下簡稱中電投)下屬的中電投雲南國際投資開發的伊江上遊水電項目(以下簡稱伊江水電項目)之一的密鬆電站位於緬甸北部的克欽山區,是伊洛瓦底江幹流河段上擬開發的第一級電站,也是中緬合作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上建設的重大水電項目。伊江水電項目規劃建設7級流域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其中,密鬆電站是流域最大電站,已於2009年12月開工建設。目前,密鬆電站壩區移民全部完成,項目“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通信和場地平整)已全麵開始施工,場內道路、水廠、油庫等工程已初具規模,壩下遊跨江大橋正在進行施工,主體溢洪道及引水係統上部土石方開挖工程也已開始施工。伊江水電項目開發采用BOT模式,2009年開工建設,計劃15年完成,設計使用年限100年。根據BOT協議,項目建成後,中電投負責運營50年,50年後項目將無償移交給緬甸政府。在50年特許經營期內,緬甸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免費電量、股權分利等,獲取54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收益,項目移交後,緬甸政府不但可增加數百億美元的固定資產,並可再獲得上千億美元的運營收益。此前,2010年4月17日淩晨,密鬆水電站項目曾發生爆炸事件,壩區有25枚炸彈爆炸。2011年9月30日,緬甸聯邦議會宣布吳登盛總統在其任期內擱置中緬兩國密鬆電站合作項目。吳登盛稱:“緬甸政府是民選政府,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人民的意願,我們有義務把重點放在解決人民的擔憂和顧慮上。”密鬆電站項目可能會“破壞密鬆的自然景觀,破壞當地人民的生計,破壞民間資本栽培的橡膠種植園和莊稼,氣候變化造成的大壩坍塌也會損害電站附近和下遊居民的生計”。緬甸單方麵表示政府違約,全世界輿論大嘩,正在反彈的中國股市和香港股市,與密鬆水電站建設相關聯的眾多企業的股票應聲而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9月30日回應:中國政府一貫支持中國企業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則同其他國家企業開展合作,並要求中國企業嚴格按照所在國法律法規履行責任和義務,敦促有關國家政府保障中國企業的合法和正當權益。密鬆電站是中緬兩國的合資項目,經過了雙方的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查。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有關事宜,應由雙方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

4.3.2.2案例背景和發展經過緬甸《七日新聞》的報道稱,緬甸投資與公司管理局官員透露,截至2011年7月底,有31個國家和地區在緬甸12個領域共454個項目上總投資逾360億美元。其中中國第一,占外國對緬投資總額的44.11%。在緬甸,中國企業正在建設向中國西南地區輸送油氣的港口和管道,還參與建設了其他許多項目,包括眾多的水電項目和礦產開發項目。2006年,中電投集團與緬甸第一電力部簽署諒解備忘錄,並與緬甸政府和企業成立了合資公司,投資建設緬甸密鬆水電站。2007年10月,中電投集團與緬甸第一電力部就開發緬甸伊洛瓦底江密鬆以上流域水電項目(簡稱緬甸水電項目)的主要原則達成一致,並簽署相關協議。2009年,中緬兩國政府還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緬甸水電資源的框架協議》,明確支持中電投集團開發包括密鬆電站在內的伊江上遊水電項目。2011年2月,緬甸總理視察該項目時還明確要求加快建設進度。但是,伊江水電項目自2009年起項目遭到NGO、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稱項目破壞生態、侵犯人權。克欽發展網絡組織(KDNG)還警告稱,中國在緬甸修建的大壩一旦潰壩,帶來的洪水可能使約1.5萬名當地百姓流離失所,住在下遊的成千上萬的緬甸人民的生命安全將受到威脅。由於曆史的原因,緬甸國內民族矛盾和武裝衝突不斷,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水能資源多的地區建造大壩和水電工程,成為軍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擴張勢力的一種方式。軍政府以保障大壩的建造和運營為名,以暴力將移民區的少數民族驅離,一般沒有任何補償,並強製壩區及周邊的居民為軍隊提供勞動。因此政府的建壩項目也一直遭到人民的反對和不滿。

2011年3月30日軍政府向新政府完成交接,以總統吳登盛為首的新政府正式宣誓就職。緬甸國內反對勢力表示反對密鬆電站項目。克欽獨立組織稱項目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了克欽族人民的曆史文化遺跡,克欽獨立組織及其獨立軍反對的最大理由則是沒能在大壩建設中獲得自己的利益。2011年9月以來,對密鬆項目的反對獲得了緬甸民盟領袖昂山素季的支持,她提出項目不透明,未經過社會環境影響評估,並向緬甸政府施壓。甚至緬甸政府內部部分人也反對,認為密鬆水電站位於政府和軍隊無法完全有效控製的區域,一旦這個區域今後被克欽獨立軍完全控製,下遊的安全和經濟就將完全掌控在克欽獨立軍手中,因此,在緬甸政府軍還沒有完全控製這個區域的時候,反對建設。2011年9月底,緬甸外長溫納貌倫罕見地訪問了美國國務院,並會見了美國新任緬甸事務特使米切爾,還與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及人權問題專家波斯納舉行了會談。米切爾也曾在本月早些時候訪問緬甸長達6天。2011年9月30日,緬甸單方麵宣布,擱置中緬密鬆電站項目。4.3.2.3案例涉及的政治風險因素分析案例顯示,在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過程中,不僅要麵對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治風險已經成為最大的風險,決定著投資項目的成敗、甚至企業的命運。

4.3.2.3.1NGO的持續反對是項目一直遭到反對直至遭擱置的最初推手自伊江水電項目開始以來,緬甸境內外的環保NGO就提出反對意見,稱大壩的建設將嚴重改變當地的原始景觀和人文景觀,破壞了伊江流域的原生態。根據NGO國際地球權益組織緬甸項目組2007年9月報告稱:“在緬甸,許多重要的發展規劃,包括大壩修建、原油與天然氣的開發與鑽取、采礦作業在內,這些項目缺少環境和社會標準。緬甸的法律沒有考慮到公眾的決策參與、環境與社會(或者人權)的影響評估以及有效確保公正方麵的問題。但是,緬甸的發展項目經常導致環境破壞、土地以及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天然資源流失。在項目開展地區強化軍事管製,經常導致強迫勞動、強製搬遷、強行安置以及其他的權力濫用。”該組織報告呼籲中國的跨國企業提高在緬甸運作的透明度,確保他們的項目開展不會導致資源濫用,並且保證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標準能夠得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