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案例1:中鋁收購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失敗

4.3.1.1案例基本情況

2007年11月8日,必和必拓公司提出以該公司3比1的比例和力拓公司換股。

2008年2月1日,中鋁公司攜美國鋁業以140.5億美元閃電參股礦業巨頭力拓英國公司12%股權,震動全球。

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公司正式撤回了對力拓公司的並購。

2008年12月,傳出中鋁將進一步注資力拓的消息。

2009年2月2日,中鋁與力拓雙雙確認談判合作事宜,但並未透露具體合作的項目內容和涉及的金額。有消息表示,中鋁方麵就收購力拓部分資產的交易與國家開發銀行洽談融資方案。

2009年6月5日,中鋁公司確認,力拓集團董事會已撤銷對今年2月12日宣布的195億美元交易的推薦,並將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案因力拓毀約宣告失敗。

4.3.1.2案例背景和發展經過

中國鋁業公司著眼於國際化多金屬礦業公司的戰略定位,立足國內麵向海外,積極整合國內資源,加快開拓全球業務以及廣泛的產品組合。

力拓集團成立於1873年,是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礦產資源公司,總部位於英國,目前是全球前三大鐵礦石生產商之一,同時還涉及銅、鋁、能源、鑽石、黃金、工業礦物等業務。

2009年2月12日,中鋁與力拓通過倫敦證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發布聯合公告,中鋁公司與力拓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創中企海外投資新紀錄。中鋁公司本次與力拓集團合作共投入195億美元,其中約72億美元用於認購力拓集團發行的可轉債,債券的票麵淨利率為9%。中鋁公司可在轉股期限內的任何時候選擇轉股。轉股後,中鋁公司在力拓集團整體持股比例將由目前的9.3%增至約18%,其中持有力拓英國公司的股份增至19%,持有力拓澳大利亞公司股份的14.9%。中鋁注資力拓,需要獲得中國反壟斷局、澳大利亞外商投資評估委員會、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及德國聯邦競爭法主管局共計五個權威機構的認可。

2009年3月17日,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的交易生波瀾。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16日在澳洲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將延長對中鋁與力拓195億美元交易的審查時間,在原定的30天審查期基礎上,再增加90天。盡管此前,2009年3月26日,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明確表示將不反對中國鋁業公司注資力拓的交易。2009年4月2日,德國政府放行中鋁注資力拓。

2009年6月5日,中國鋁業公司確認,力拓集團董事會已撤銷對2009年2月12日宣布的雙方戰略合作交易的推薦,並將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公司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

至此,這單中國國企目前在海外的最大並購案以失敗而告終,盡管表麵上看,中鋁會因對方的毀約行為獲得近2億美金的違約金,但是除去前期中鋁為並購所做大量工程的付出,並考慮並購成功中鋁可能獲得的巨大收益相比,顯然是微不足道,中鋁儼然成了最大的輸家。

4.3.1.3案例涉及的政治風險因素分析

4.3.1.3.1揮之不去的“中國威脅論”

多年來,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始終不絕於耳,而將國企等同於政府的判斷也使得國外對於中國國企的海外收購抵製尤其強烈,再加上能源、礦產等資源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兩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造成了中鋁的失利。

澳大利亞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應該抵製中國收購澳大利亞的礦業資產。澳大利亞的一些政客、媒體,也采取種種措施阻撓和反對中鋁的注資。因此,力拓董事會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壓力,這也是其最後關頭反悔的原因之一。

2009年2月13日,力拓宣布中鋁注資計劃的第二天,澳大利亞反對黨派國家黨領袖喬伊斯就率先在議會發難,“最好還是區分一下主要客戶和擁有人”。隨後,他煽動群眾:“礦產資源是澳大利亞的經濟命脈,中國從力拓最大客戶到最大股東身份的轉變,對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威脅。”

澳大利亞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Tom Switzer指出:“雖然澳大利亞民眾深知海外投資對本國經濟的作用,但對海外直接投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投資有著深深的不信任感。”

與此同時,悉尼一家獨立的國際政策智庫Lowy機構在2011年9月公布了一項年度民意調查。數據顯示,1100名澳大利亞受訪者中90%的人對外資持股澳大利亞本土企業持反對態度,而其中78%受訪者反對中國國有企業、銀行或者投資基金對澳大利亞本土企業控股股權的競購。

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失敗的案例也表明擔憂中國收購威脅本國安全並不是空穴來風。在外國人眼裏,中鋁和中海油既是大企業又是大政府,他們的企業決策機製、收購融資的成本、收購之後的發展戰略等等,都存在揮之不去的中國政府的影子。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國有企業不是從純粹經濟角度考慮問題來決策,其經營決策有可能受政府的非經濟因素影響,有的時候,這種非經濟考慮可能給企業、給他國的貿易夥伴帶來意外的好處,但也就有相反的時候。

4.3.1.3.2國際經濟、金融市場變化太快降低了中鋁注資的價值

在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鐵礦石價格暴跌,力拓股價一落千丈,而力拓急需資金償還2009年10月到期的89億美元債務,並且其於2010年到期的債務高達387億美元,籌集這麼多的償債資金,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鋁195億美元的注資案,實際上是力拓方麵求助於中鋁的,當初力拓董事長甚至是急於求得中鋁的注資。力拓那時深陷資金短缺困境,隻能靠裁員度日。而中鋁注資不僅可以幫助力拓應對當下危機,還可以幫助澳大利亞政府解決因力拓裁員帶來的失業問題。中鋁資金對力拓來說幾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力拓和中鋁方麵沒有想到的是,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反轉得如此之快,短短幾個月力拓股價升幅70%,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市場也大幅回暖,金融市場已顯著改善,使得力拓與中鋁交易條款的價值顯著下降。於是,力拓方麵終於過河拆橋,一腳把中鋁踢開。

中鋁敗在速度太慢,明顯準備不足。中鋁確實是抓住了金融危機的並購機會,但是最好的時機是經濟危機最嚴重的3個月。而此次收購要曆經國內國外的多次審批,時間並不站在中鋁這邊,中鋁收購力拓失敗違背了收購成功要素中的“快速”原則。

4.3.1.3.3中鋁沒有做好宣傳和輿論引導也是其失利的原因之一

這樣大型的國際收購,收購方還是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中鋁竟然沒有在全球大型、權威財經媒體上做財經公關,沒有請專業的遊說公司,這是很難想象的。尤其是在國際財經媒體公關方麵,中鋁根本沒有想到這部分工作。中國現在的確不差錢,但是在外國看來中國企業就是“暴發戶”形象,再加上你是國資背景,國外政治力量會怎麼看我們?這致使收購案中政治因素被無限放大,並最終引起澳大利亞朝野的反對和抵製。

4.3.1.4案例啟示

4.3.1.4.1采取靈活的跨國並購策略,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

中鋁收購力拓股權,從中國方麵看這是一個商業行為。但是在西方國家民眾看來是一個國家行為,西方國家的大部分輿論都這麼認為。我們必須思考,中國企業將來如何進一步地改製,弱化其國企的身份,讓有實力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的身份去競購符合戰略目標的海外企業,去參與全球化的運作。這樣可以避免純粹的經濟問題政治化,可以避免或降低並購帶來的政治風險。

4.3.1.4.2樹立跨國並購的風險意識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隻有十幾年的時間,與西方國家大企業相比還是一個小學生。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危機也是機遇”,但是我國企業應當牢固樹立跨國並購的風險意識,尤其是政治風險意識,對於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利後果要有充分的認識和預判。我們的國企管理層應該學會按照國際遊戲規則出牌。本案例中,中鋁出資195億美金目的是將其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增至18%,但是約束合同雙方履行的保證金(也就是違約金)才1%,即1.95億美金。有人為此算過一筆賬,如果中鋁此次海外並購案成功,中鋁能夠盤活國內的巨大市場不說,還會獲得數千億美金的長期企業效益。假如我們的中鋁當初在與對方簽訂合同時,能夠對合同的風險有足夠的認識,把合同的違約金提高到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金,恐怕事情的結局又是另外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