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已經屢屢遭遇政治風險,其產生的原因/根源多種多樣,現結合案例,試從國際、東道國和中國企業三個維度,深入剖析政治風險產生的根源。
4.2.1由國際層麵原因導致的政治風險
4.2.1.1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增強
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係更為密切,各國的國內經濟發展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還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具有傳染性,其他國家,尤其是主要經貿夥伴國的通貨膨脹、經濟失衡等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製影響到東道國,引起政局不穩、社會動蕩,極易產生政治風險。
如果東道國的經濟結構本身存在某些類似隱患,國際的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東道國本身。即使本國經濟不存在問題,也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
2008年以來,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世界各國經濟衰退的傳導,一些國家國際收支惡化,失業猛增,通貨膨脹加劇、貧困的加劇滋生犯罪和搶劫活動,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更為嚴重的有可能是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了東道國政府內部政黨對於具體的經濟政策產生分歧,進而威脅到本身就十分脆弱的政治穩定。
肯尼亞總理奧延加曾這樣形容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當美國打噴嚏時,歐洲就感冒,亞洲得肺炎,而非洲的肺結核開始惡化。”此話描述了金融危機給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諸多的嚴重後果。
4.2.1.2地緣政治的影響加劇了戰爭和武裝衝突的可能性
“地緣政治”是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係”,由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首先提出地緣政治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通俗地說,地緣政治學就是將地理學、政治學、戰略和曆史綜合起來,研究如何決定國家之間強權的興衰和戰爭的勝敗。
地緣政治不但對世界各國的政治、軍事產生巨大影響,並且也在經濟、社會層麵發生極大作用。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製定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
從地緣政治來看,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最不穩定的地區,也是矛盾最為複雜的地區。近年來,對礦產油氣戰略資源的爭奪是引起武裝衝突、導致戰爭擴大和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Hans J.Morgenthau認為,對石油產地的控製傳統上已成為權力分配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誰要能夠將它加到自己原有的原材料的資源中,就相應地削弱了競爭者的力量。石油與戰爭、衝突之間的聯係是如此緊密,許多國家都認為,礦產油氣戰略資源關乎國家安全,因而當石油礦產資源受到嚴重威脅時,政府往往進行幹涉或保護,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從美日太平洋戰爭到四次中東戰爭,從兩伊戰爭再到海灣戰爭以及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再到2011年的利比亞戰亂,石油是引起衝突、導致戰爭擴大與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使將來在中東、裏海、北非這種矛盾與衝突不斷的地區發生局部戰爭,也無法阻擋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石油跨國公司投資的步伐。而戰爭一旦爆發,石油公司的巨額投資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例如,各大政治、經濟、軍事集團爭奪的焦點,一直以來聚焦於礦產油氣資源蘊藏豐富的中東、北非、南美等地區。中東地區由於占世界石油、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2/3和1/3,國際勢力紛紛插手幹涉,加上本身麵臨諸多民族、宗教矛盾,中東地區多年來戰亂不斷。中國屬於油氣礦產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人均來講更是貧乏,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這類資源消耗量巨大,近年來加大了到中東、北非、南美等地區開發礦產油氣資源的步伐,眾多企業紛紛出海,或兼並或收購,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頻頻出手,但從實踐來看,麵臨著很高的投資風險,這些地方戰爭頻發,內亂不止。在戰亂環境中,國民經濟運行大多處於無序狀態,外國企業生產和經營難以正常進行,甚至連企業財產、員工人身安全等基本保障也無法實現,不僅談不上盈利,而且對投資本金的安全也會構成極大威脅。
此外,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如“誰能控製海洋誰就能控製世界”的海權論、認為“歐亞大陸心髒地帶是最重要的戰略地區”的陸心說、強調邊緣地帶重要性的陸緣說、認為“北極地區製空權對美國極其重要”的空權論,這些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都起著重要作用,從而也將影響跨國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從而引發各種政治風險。我國與日本釣魚島問題,同越南、印度邊界爭議,同東南亞國家關於南海的爭端,這些問題難說將來不成為引發相關政治風險的根源。
4.2.1.3國際NGO活動擴張成為政治風險潛在誘因
一般來講,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指非官方的、非營利的、與政府部門和商業組織保持一定距離的專業組織,它們通常圍繞特定領域或問題結成團體,代表社會某些集團或階層的願望或要求。
NGO與各國政府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成了新時期多元化國際政治的特征之一。各種超國家的、跨地區的、次區域的、縱向橫向的NGO顯示出強勁的崛起勢頭,迅速填補了或力圖填充民族國家式微後暴露的某些真空。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政治已經不是國家間政治。
人類麵臨越來越嚴重和普遍的環境汙染、人口爆炸、毒品泛濫等問題,但單一政府的控製和處理能力卻絕對或相對地減弱,國界的傳統作用在下降,因而專門研究和處置這些專業領域的各種NGO有了施展手腳的空間,其話語權也在不斷擴大。
緬甸密鬆水電站總值36億美元,距雲南騰衝縣約200多公裏,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開發建設的重大水電項目。項目由緬甸軍方負責拆遷,目前項目建設已經在進行中。但項目自2009年起遭到NGO、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稱項目破壞生態、侵犯人權,反對者甚至獲得了緬甸反對派和反政府武裝的支持,共同向緬甸政府施壓。
2011年9月30日,緬甸聯邦議會宣布吳登盛總統在其任期內擱置中緬兩國密鬆電站合作項目。吳登盛稱:“緬甸政府是民選政府,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人民的意願,我們有義務把重點放在解決人民的擔憂和顧慮上。”
雖然,吳登盛表示,緬甸政府將與中國政府協商,以避免損傷中緬兩國的雙邊關係和友誼,但對企業來講,項目能否再繼續很難說,經濟損失在所難免。
4.2.1.4“中國威脅論”:泛政治化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升。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不安全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有些國家便認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秩序提出挑戰,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穩定構成了威脅,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如出現在美國和日本的“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在印度的“中國軍事威脅論”以及在俄羅斯的“中國人口威脅論”等等。“中國威脅論”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遭遇眾多政治風險的宏觀原因之一。基於這一宏觀原因,也可以預測我國企業在今後的國際化進程中,在不同的國家還將可能麵臨禁止或限製進入或並購、歧視性幹預、反華排華等各類政治風險。
盡管中國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發展,不可能改變世界軍事實力的基本格局,也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但“中國威脅論”等論調一直甚囂塵上,並在意識形態、市場經濟地位、文化上等開始泛政治化。目標國潛在的政治敏感性、誤解和偏見往往帶來政治風險,純商業行為到最後總是“泛政治化”,上升到威脅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高度。因此也產生種種阻撓、幹擾我國企業正常的對外投資的舉措和行為,導致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政治風險的產生。
“中國威脅論”、非市場經濟、人權問題是國際界在意識形態上常常用來抨擊中國的論調。在“中國威脅論”的盛行下,基於對我國經濟實力發展的擔心和遏製,一些國家常常千方百計地阻撓和破壞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國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即中國的國有企業就是由中國政府所控製的企業,中國國有企業的跨國經營就代表著中國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擴張。這一論調在中海油收購尤尼科時達到高峰。
例如,在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一案中,美國國會議員借口“能源威脅”、“國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術”等原因,要求政府嚴格審查收購案中中國政府扮演的角色,對收購製造種種障礙。由於某些政治勢力的區別性幹預,對中方競購形成了很高的不確定性,中海油最終無奈撤回了其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