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武鋼旗下的澳大利亞子公司欲收購澳鐵礦石公司Hawks Nest鐵礦石項目50%的股權,該項目位於澳大利亞南部的伍默拉軍事禁區附近,澳大利亞國防部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提出反對。2009年9月初,中石油在非洲的收購活動,因利比亞政府反對而告失利,最終中石油不得不放棄以4.6億美元收購以利比亞業務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不被承認也一直是我國經濟外交中的敏感問題,“非市場經濟國家”定位給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帶來了頻繁且嚴重的歧視性幹預,如限製、禁止進入與並購等政治風險,對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投資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與破壞。
目前中國企業收購西方資產漸成趨勢,但也麵臨越來越嚴苛的國家安全審查,有時這些所謂的安全審查完全是無稽之談。比如,2011年8月中國商人黃怒波擬以890萬美元買下冰島東北部麵積為300平方公裏的一塊土地,相當於冰島國土麵積的0.3%。一時引起西方嘩然,紛紛猜測是中國政府在背後操縱,其目標是獲得北冰洋地區的戰略地理位置。負責投資項目審批的冰島內政部長喬納森此前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需要仔細審查這一投資計劃。
4.2.2由東道國原因導致的政治風險
4.2.2.1政治不穩定
東道國政府如果領導層變動頻繁、社會各階層利益衝突、民族糾紛、宗教矛盾和派別爭鬥嚴重,政治敵對勢力強大,往往會引起局勢動蕩,甚至發生暴動、騷亂和內戰。而這些將使跨國企業正常經營賴以存在的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甚至不複存在,從而影響或中斷跨國企業的正常經營。而我國對外投資東道國多為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人民貧窮、社會問題突出,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往往會引起政治動蕩,暴力騷亂也時有發生。
比如,大量石油儲藏分布地區是長期存在民族和國家衝突的地區,這些衝突在油藏發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而在油藏發現開發中加劇衝突。剛果擁有大量的石油(據美國能源部資料約為15億桶),石油收入占國家出口收入的94%、政府收入的80%,但是工黨和“泛非社會民主聯盟”之間圍繞著控製權的爭鬥異常激烈,並最終引發了全麵內戰。
此外,東道國如果與別國在政治、經濟、宗教、民族、領土等問題上紛爭不斷或矛盾激化,也會引發局部戰爭,引致國內政局不穩,從而給外國投資者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失。
還有,某些國家政治體製不成熟,很脆弱,缺乏化解和預防政治危機的能力,一些國家政府議會被解散、總統權力被終止、政要遭暗殺等情況時有發生,也導致國家政治不穩定。
4.2.2.2法製不健全
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法製尚不健全,因此發生違約風險的幾率較高。比如在主要政黨輪流執政、缺乏政策連貫性的一些非洲國家,新政府上台後往往對上屆政府執政期間簽署的合同或協議宣告擱置或多方刁難,或者單方麵中止,或終止已經生效或已經實施的合同或協議。委內瑞拉等南美國家也經常發生這些事件。
2006年,玻利維亞新的領導人莫拉萊斯上台執政後,頒布最高法令,要求所有在玻利維亞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活動的外國公司,向玻利維亞石油公司(YPFB)移交所有的石油天然氣生產,由玻國公司負責全國石油天然氣產品的管理和商業運作,外國公司為此遭受慘重的經濟損失。
此外,東道國政府對成功的外國投資者不合理征稅作為獲得資金最易操作、最為快捷的手段,對那些經濟常受到資金短缺威脅的國家的政府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這些都導致外國投資者的投資項目產生了重大政治風險。
4.2.2.3經濟民族主義
所謂經濟民族主義,主要指的是政策製定者、利益或權勢集團利用民族利益或國家利益、民族認同等作為理由,或是實施經濟上的壁壘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支持的產業政策,或是以經濟自由化為由,追求經濟上的向外擴張和要求別國取消經濟壁壘或經濟邊界,這兩類情形都是經濟民族主義的表現。
由於新時代的挑戰,政治和軍事實力對抗逐漸轉向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力量的較量,經濟實力成為民族國家的主要關注。在曆史發展中,眾多民族已意識到沒有經濟獨立,最終不能保證政治的延續與穩定。
旨在爭取和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經濟民族主義,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發展勢頭,在國際投資、經貿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不斷上升。爭取和維護經濟發展成為各國政府捍衛其國家利益的首要任務,經濟外交是各國對外政策的顯著特點。為了避免失去市場份額,各國在投資產業政策方麵對外歧視性增強。
當跨國公司的經營與東道國的國家利益目標不一致時,東道國往往使用政策手段,對跨國公司采取外貿的、財政的、外彙的等各種經濟保護主義政策,甚至為了限製跨國公司不惜對法律法規進行更改。
世界各國都多多少少存在著這種經濟民族主義。發達國家主要集中於保護國內市場和阻止跨國並購方麵,而發展中國家及前蘇聯地區尤其是資源型的國家則將重點放在主要戰略性資產國有化問題上。如果一國感到外來力量的威脅愈大,那麼經濟民族主義情緒就愈為高漲,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遭遇的政治風險就愈大。
東道國有關外國投資的政策立法是對國際投資者影響最為廣泛、最為重要的因素,而這些政策法規的變動和調整也是導致國際直接投資政治風險的來源。這種對外投資的歧視性政策首先是由走在世界經濟發展前沿的美國和歐盟帶頭實行的,他們千方百計地對外國公司和企業附加各類苛刻條件,以歧視性政策或法律限製對外來投資設置種種限製。
吉利公司在馬來西亞也遭遇了“政策壁壘”。2005年吉利計劃在馬來西亞組裝和出口吉利汽車,當一切準備就緒,馬來西亞政府於11月突然宣布,所有外資汽車廠商在馬來西亞境內生產製造的汽車80%以上必須出口,政策用意是為了保護馬來西亞本國汽車產業,阻止或限製中國企業的競爭。這一政策變動使吉利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在馬來西亞的投資決策,吉利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整個步伐被打亂了。吉利進入東南亞市場被迫推遲兩年,直到2007年,吉利汽車CKD工廠才落戶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即使在經濟繁榮的國家,也仍然存在民族主義情緒。2005年7月,美國飲料巨頭百事公司擬收購法國食品和飲用水公司達能公司,但這一收購案卻引起了法國政府的強烈反對。
諸如此類的情況層出不窮。2006年底,俄羅斯政府出台整頓批發零售市場經濟秩序、規範外來移民就業等有關法規,曾使近10萬華商遭受重大損失。泰國新政府修訂《外國人經商法》後,大約有1300多家外資公司因此必須調整股份結構,在當地投資的中國企業也蒙受了巨大損失。
4.2.2.4政府腐敗、行政效能低下
東道國政府長期不能解決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難題。一些階層長期不能擺脫生存的困境,對於民眾解決相關問題的呼聲,東道國政府通常沒有能力做出有效回應;在治理腐敗問題上,通常是力不從心;對於日益嚴重的暴力和犯罪現象,也束手無策。政府執政能力不足加重了政治和社會不穩定。
東道國人民開始對在現有體製下解決社會問題失去信心,對政府逐漸滋生了反對的思想和行動,隨著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突然由某一特殊或突發事件引發導火索,最終爆發騷亂、暴動、革命或政局變化,最終危及東道國政治和社會穩定。這些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對跨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
4.2.2.5恐怖主義盛行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恐怖主義是對各國政府、公眾和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和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
美國蘭德公司認為:恐怖主義是個人或團體為達到政治目的而使用國際暴力。以“9·11”事件為代表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卻也一樣硝煙彌漫,對經濟環境的危害程度不亞於一場戰爭。
恐怖襲擊雖然是暴力行為,卻不同於戰爭、武裝衝突,無法單靠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恐怖主義的形成,與霸權主義引發的抗爭心理,領土、主權問題導致的衝突和動蕩,民族、宗教矛盾形成的曆史積怨等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其一旦掌握了現代高科技手段,還會引發出更大的安全問題,使得事前防範難上加難。
新時期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文化、民族矛盾和宗教因素等意識形態方麵引發的衝突,最終可能發展成為局部性的恐怖襲擊,同樣會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與20世紀的恐怖主義活動相比,近年的恐怖襲擊對象從敵對的個人或組織轉向了平民,以平民百姓的生命為籌碼,訴求集團利益,傷害麵特別大,影響也就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