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2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遭遇政治風險的根源分析(3 / 3)

由於恐怖主義往往是有預謀、有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動,而跨國企業及其雇員成為了重要襲擊目標。恐怖事件給當時的跨國公司帶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也給希望到目標市場開展投資經營活動的企業設置了極大的障礙。

即使恐怖襲擊雖不一定是針對跨國經營的企業的,也不一定會使企業的正常運作中止,但它對和平的破壞,對跨國經營的企業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破壞,會影響投資者及消費者的信心,使得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前景不明朗。對恐怖主義事件的防範措施也會使這些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大提高,這些都會對其長期的現金流造成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各國為反對恐怖主義製定的政策及采取的措施可能會具有歧視性和排他性,從而導致保護主義的抬頭,這也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負麵影響。

近年來,中國為緩解國內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重點投資國外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開發行業。由於世界上主要的油氣礦產資源已經基本被發達國家瓜分完畢,中國企業不得不投向政治局勢動蕩、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雖然這些國家資源儲量豐富,但這些國家往往政治不穩,反政府武裝、地方勢力等各種矛盾突出,恐怖主義盛行,而外國投資企業、特別是資源開發性企業往往成為犧牲品,被各種勢力利用來與當地政府討價還價,或者對其發動恐怖襲擊來吸引國際關注,以實現其政治目的。

2004年6月,中鐵十四局承建的阿富汗公路項目遭到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向施工工地帳篷裏熟睡的中國工人開槍掃射,11人死亡。

2007年4月,中石化旗下中原油田設在埃塞俄比亞東南部地區的項目組遭到200多名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的襲擊和搶劫,造成中方9人死亡、1人受傷、7人被綁架。另外還有65名當地雇員被殺。此外,武裝人員還搶走了8輛轎車、1輛麵包車以及20多輛重型汽車,並焚毀了工地所有的設備。

2007年一季度,尼日利亞已連續發生三起綁架中國工人的事件。2006—2008年,已有超過200名外國人在尼日利亞的石油主產區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被綁架。

4.2.2.6保護主義盛行

對於人權、勞動福利標準和環境,欠發達國家正在顯示出越來越強的保護意識。而這種正確的潮流再一次造成了有害的副作用,某些特殊利益集團利用這些事件來打擊外國投資者。

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也必然影響到某些行業和就業人員,如果他們不能順勢調整的話,利益受損在所難免,因此而產生的保護主義主要表現在國際化商業競爭中的失利者采取過激行為的風險趨向上升。比如出於就業等方麵的原因,很多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將失業和經濟蕭條歸咎於國外競爭,號召限製或反對外來移民與投資。

2004年9月16日西班牙埃爾切(ELCHE)鎮發生了大規模焚燒華商中國鞋的惡性事件。由於浙商鞋業貿易對當地製鞋業產生了負麵影響,當地規模小、技術落後的本地鞋業由於缺乏競爭力紛紛倒閉,這激起了當地製鞋業的危機感和不滿情緒,認為浙商搶走了他們的飯碗和生意,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並發生震驚世界的“燒鞋事件”,中國商家損失慘重。

安哥拉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中國對安哥拉下了重本,據稱向安哥拉至少提供了85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貸款。不過,中國在安哥拉卻遭到越來越多的敵意。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工人和企業已成為暴力襲擊的特別對象,反政府武裝把中國工作人員和廠房設施當成他們的目標。反對者認為,中資公司在引進中國籍工人,而不是雇用安哥拉本地人。據安哥拉政府估計,在安哥拉工作的中國人有7萬人,從起重機和推土機司機,到技術水平更高的鐵路工程師,所涉工種不一而足。此外,中國企業在安哥拉與在非洲其他地方一樣,都是嚴重依賴於同當地政治高層人物搞好關係,而不是依靠在充足信息基礎上進行的風險分析與研究,所以他們在麵對來自社會基層的問題時,準備十分不足。一些中國公司表示,中國人在安哥拉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除了保護主義驅動的政治暴力風險以外,由於勞工權益和勞資糾紛所引起的政治暴力風險也此起彼伏。例如,首都鋼鐵集團收購秘魯鐵礦公司後,多年來一直受到勞資糾紛的困擾,僅2004年6月的一次罷工就導致該公司遭受350多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4.2.2.7經濟發展不平衡

如果東道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經濟體係不合理,使國家陷入貧困、債務、失業、通貨膨脹等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從而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則很容易引發彙兌風險。從曆史上看,當一國發生經濟或金融危機時,由於國際收支遇到嚴重困難,東道國往往會實行外彙管製,禁止或限製外國企業將投資本金、利潤和其他合法收入轉移到東道國境外,從而給外國投資者帶來很高的資本轉移風險,給外國投資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局部性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時有爆發,貨幣危機、銀行危機、資本市場危機和混合型危機等交織發生。

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國家的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印度尼西亞宣布停止彙兌,韓國政府也不得不暫時限製外彙流出。此外,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會引發政局不穩,政府下台時有發生。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上東道國如果經濟發展滯後,或嚴重依賴某一國或某一產業,世界經濟波動很可能引發東道國國際收支失衡,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向全球迅速蔓延,引起發達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歐債危機爆發,美國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國際資本市場劇烈動蕩,出口貿易遭到重創,外彙收入大幅縮水,這種情況必然也會對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產生負麵影響,由此產生的資本轉移風險亦不可低估。

4.2.3由中國企業自身原因引起的政治風險

4.2.3.1中國企業在投資經營中自身存在問題

一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雖然廣泛,但近年來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領域。因為能源、資源行業豐厚的利潤回報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政治敏感度非常高,因此政治風險本身就很高。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並沒有很多的經驗,投資決策往往未能充分考量政治風險,對政治風險的應對也缺乏防範和應對措施,無法從容應對。一旦政治風險發生,才發現所投資項目失誤,企業經營成本大大增加,甚至給企業發展帶來滅頂之災。

二是隨著劇烈的市場競爭延伸到境外市場,有些中國企業,采用低價惡性競爭的不正當手段,嚴重擾亂了市場;或者以次充好,損害東道國消費者利益;或者付給當地員工極低的工資待遇,隨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不承擔社會責任等,損害了東道國相關利益,也極大地破壞了中國企業在境外的形象。

三是法律和維權意識缺乏,投資過程中根本不了解或不全了解東道國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出了問題也沒有維權意識。莫桑比克的勞工法規定,企業雇用當地員工超過50人時,員工有權成立工會,且工會罷工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個別中資企業由於對當地勞工法律不了解,以至於對當地雇員組織工會的要求持消極態度,結果導致了工人罷工、企業停產。

四是本地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很多中國企業不了解投資國的文化,語言障礙、溝通缺乏,很難將企業文化與投資國的文化高度融合,由此引發各種社會文化衝突,引起管理不善,最終導致企業或項目投資失敗。

五是很大數量的中國企業在境外的投資規模較小,屬於單兵出海;經營模式一般限於貿易、加工生產、礦產開采等,比較單一;近年來投資方式多數采用獨資生產、兼並或者收購的方式進行,這些投資方式經常會遭到反壟斷的指控,或被借口國家安全和宣揚中資企業政府背景,容易遭遇政治風險。

4.2.3.2中國企業給東道國當地企業帶來了競爭壓力

一方麵經濟全球化給消費者帶來更加經濟廉價的商品,另一方麵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失落的地區和失落的人群,他們是經濟全球化的受害者。由於國內經濟體係不合理,使很多國家陷入貧困、債務、失業、通貨膨脹等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從而滋生和蔓延了民族主義。保護民族工業、抵製外國產品在國外是普遍現象,民族主義越強烈,跨國公司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在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驅動下,一些國家認為,中國的廉價商品正在入侵,破壞了東道國的經濟,嚴重威脅著東道國薄弱的民族工業,因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抵製中國貨,多次發生大規模地焚毀中國商品事件。

這些事件不僅給正在當地經營的中國企業和華人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給準備到當地投資的其他企業敲響了警鍾。如何尋求發展,並與當地(企業)合作共贏,是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