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口的增多,住宅向城市化發展,住宅多以小院為主,磚混結構的平房,牢固而又耐用。個別家庭還建起了小二樓,寬暢明亮。房內桌子上除了擺放著現代化電器外,經書、香爐、香匣仍擺放在主要位置。房內裝飾體現了回族特征,普遍掛著阿文中堂。納家戶每年參加麥加朝覲的回族較多,所以大多還掛著紀念匾。回族繼續發揚愛清潔的傳統,女主人每天都灑掃院子,窗明幾淨。
近幾年,為了發展旅遊事業,永寧縣依托納家戶清真寺,在其北修建了中華回鄉文化園、中華回鄉第一街及納家戶生態園、中國回族博物館等沿黃(河)標誌性旅遊景區景點,有利地帶動了周邊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促進納家戶乃至銀川經濟發展的紐帶和橋梁。
寧夏的喬家大院——吳忠馬月坡寨子
位於吳忠東郊柴園村的馬月坡寨子是吳忠知名回族商人馬月坡私宅。馬月坡(1900~1969年)是當時吳忠堡最具影響的八大商家之一,他為吳忠現代工商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寨子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期,距今已有80年的曆史。原占地8100平方米,由護寨河、寨牆和三套土木框架結構的三合院組成。真實地再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回族民居的建築風貌,其精巧堪與喬家大院相媲美,是寧夏唯一幸存下來的回族近代民居。
馬月坡寨子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呈長方形,四周用黃土夯築起高大寨牆,建角亭。
牆外環以護寨壕溝,南寨牆正中開寨門,門楣上鑲“耕讀傳家”四字匾額。寨內建築布局分前後兩院,前院占地約4500平方米,空曠似廣場,東西兩邊搭駝馬棚道,東南角鋪可上寨牆的台階式馬道,後院又分東、中、西三院,三個院落一字排開,均為一正兩廂格局,共有房60多間。寨子布局古樸而緊湊,建築大量使用了磚雕、木雕等手法,最為奇特的要數屋簷前方的廊架,頗有一點南方吊腳樓的風格。這是回族寨子特有的挑梁減柱法,巧妙地運用三角支撐原理,既實現了力的轉嫁,又節省了立柱,還不影響采光,可謂一舉三得,堪稱回族民居建築設計的精華。
現在僅存的三合院是當年馬月坡和他兩個妻子的住所,采用土木框架式,先用木質的立柱、橫梁構成房屋的骨架,後在梁下砌以土坯牆,榫處理合理,鬥拱運用恰當。上房和廂房下正麵為傳統的立木前牆,雙開扇刻花板門,“回”字格寬大棱窗,窗台下飾長方形雕刻,主要雕有馨、劍等圖案,垂簷及門窗和院門,內牆麵均為木雕和磚雕,圖案有五“蝠”捧壽、梅蘭竹菊,雲板、橫梁、擋板等構件皆為雕花,雕刻內容完全不同。磚雕、木刻都保持著本身的青灰色和原木色,不施彩繪和油漆,體現了回族人民喜愛淡雅清靜、崇尚自然天成的精神理念。
現在,作為回商文化陳列館的馬月坡寨子,各個房間均陳列著吳忠回商的發展等圖片展板,展示了這個成為水旱碼頭、天下大集的回族聚集地的回商發展狀況。
洪崗崗子拱北
洪崗崗子拱北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下流水鄉境內西北部,是一座規模龐大,風格獨特,兼具阿拉伯式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古建築,總建築麵積約2萬平方米。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教派道堂、洪門道祖洪壽林(字海如)的墓地。“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87年由洪門第三代教主洪維宗組織重修和擴建。拱北坐北朝南,布局完整。院子正中是二進門,門樓形式,門樓內三層歇山頂式,中國傳統宮殿組成,中間門洞兩側建四個平行淡藍色抱柱。門前白色梁架排列成行,上層頂前沿是黃色琉璃瓦的飛簷,門楣浮雕“洪崗崗子拱北”六個鎦金大字,兩邊雕刻著阿拉伯式花草圖案,二層為黃色琉璃瓦的飛簷,第三層由一個拱形底座插一輪月牙,作為伊斯蘭教的新月標識。
拱北的四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從低到高,拱北的第四進院落是正亭,也是整個建築群落的製高點。一進院左側是洪崗子清真大寺,青磚灰瓦,古樸簡潔;再往裏,是停車場,右側為經學堂教學樓和休息廳,還有宰牲場等設施。一進院和二進院結合部,是拱北的高大門樓,門樓呈三層歇山頂式,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山門樣式,長形石條起基,門樓三層均為黃色琉璃瓦鑲嵌,飛簷翹角,氣度不凡。二進院落正中是洪壽林教主的碑亭,亭高11米,坐落於石砌平台之上。碑上鐫刻有銘文,以示紀念。西側是沐浴堂、管委會接待室,東側是灶房和餐廳,中間甬道均種植花草樹木,顯得和諧、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