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稱客家土樓是:“地上冒出的蘑菇,天上掉下的飛碟。”而美國的間諜衛星,卻把它誤當成了中國新型的軍事導彈發射井。
客家人往往數百人聚居在一座樓中,形成相對完善的獨立社區。
客家人在土樓中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他們追求“天下一統”的大同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
一、土樓與圍屋——維係客家血緣關係的社區
客家人因環境的製約和宗族思想的影響,喜歡聚族而居,其血緣關係的紐帶顯得相當緊密。在此情形下,一座土樓、一座圍屋往往就形成一個客家宗族社會——這一章,我們將帶領讀者深入到客家人的龐大建築之內,去體察那些陳年的木柱和被風雨侵蝕的圍牆,穿行於樓層與房間之間的空闊長廊,看一看客家人的生命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連接和傳遞的。俯仰之間,站在渾然天成的巨大建築物下的青苔上,我們恍然聽見了一個個龐大家族所發出的此起彼伏的呼吸聲。這是生命的一種營運方式,也是人群與時事變遷所留下的蛛絲馬跡。
客家圓樓——世界上最大的家
承啟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創建者為江姓第十五代祖先江集成。該樓曾入載《中國古代建築史》教科書。全樓外徑62.6米,由四個同心圓環組成。內環一層,共20個開間;中環兩層,共34個開間;外環四層,共72個開間,全樓四環總共有370多間房子。此樓人丁最盛時住過80多戶有血緣關係的江姓族人共600餘名,如今樓內還聚居著江姓57戶共300餘人。倘若你要在每一個房間住宿一晚,那麼你至少要花上一年多時間。樓內人丁興旺時,一個新娶的媳婦要認識全家族的人,如果按一天認識一個的速度計算,也得花上兩年時間——這個家實在是太大了。
懷遠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鄉坎下村,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係簡氏第十五代祖耗時三年建成。簡氏現已傳到第二十四代,目前樓內仍居住著18戶共115人。
順裕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始建於1933年,曆時四年方才營建完工。該樓外徑74.1米,目前樓內居住張姓人家40多戶共200餘人。該樓共分四層,外圍土牆高15米,環周72個開間,每層有64個臥房。
在田樓:位於福建詔安縣官陂鄉大邊村,乃張氏十一世祖張益垣(1640—1700)所建,東西寬90.6米,南北寬86.6米。環樓大門朝西,外環樓三層共64個開間,現樓內共居住63戶人家200餘人。
客家方樓——另一個世界紀錄
客家方樓包括福建的四角樓和江西的土圍子兩種形式,僅福建永定一地,建築曆史超過50年的四角樓就有7000座,它比客家圓樓的曆史要早得多。而江西的土圍子主要集中在龍南、全南、定南三個縣,總數大概有500座以上。這些龐大的堡壘似建築,都是客家先民遷徙到嶺南山地以後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的。
和貴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鄉坎山村,係簡氏十三世祖簡次屏(1712—1795)所建。初建時有四層方樓,1926年遭受火災,重修時又加高一層形成如今的五層樓。人丁最盛時,此樓曾居住300多人,現在樓內還住著20戶共120多人。
關西新圍:位於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鄉下九村,始建於清嘉慶末年(1820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始建成。新圍為內外三層土圍子,規模宏大,四角設炮樓,內院有三組單層大院排成一體。前區設有馬駒房、轎車房、遊樂房,中段還有一處花園,據說園中原有戲台。後區的合院大宅三進三排,共14個天井,俗稱“九井十八廳”。宅內雕梁畫棟、描龍繪鳳,令人恍然置身於《紅樓夢》大觀園中。
五實樓:又名五拾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古竹鄉,係明末從同安縣遷來古竹開基的蘇氏十三世蘇逢霜和十四世蘇仁亭所建。據推測,該樓已有300多年曆史。全樓隻設一個大門出入,內外牆均是厚實的夯土,隻有屋頂和樓麵為木質。該樓人丁最盛時,共居蘇氏十三世至十七世五代人,可謂“五世同堂”。到20世紀80年代,樓內還居住10多戶共200多人。
客家五鳳樓——宏大的宮殿式建築
五鳳樓也屬土樓範疇,但它與城堡式的方樓和圓樓有很大差別,是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又最能集中體現客家人傳統文化的建築形式,其平麵布局均為:中軸對稱,左右均衡,中間為“三堂”,左右建“橫屋”,建築層次前低後高,對外封閉,對內開敞,有一種宮殿式的宏大結構和建築構思。樓外大門前往往還有寬闊的草地和半月形的池塘與之相配。客家五鳳樓又可分為福建永定五鳳樓、粵北圍龍屋和粵東北客家圍屋3種。
永隆昌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撫市鄉社前村,是一座五鳳樓與方樓組合而成的巨大建築群。兩座土樓旁原先還有一些附屬性建築,現在已經倒塌,據載永隆昌樓當時共有144個樓梯、746間房、92個廳堂,其中底層有大小廳堂38個,包括兩個公廳,即祖堂(合族人年節祭祀和喜慶宴聚的場所)。還有三個神廳,分別祭祀觀音、魁星和藥王菩薩。永隆昌樓內現住黃氏家族60多戶共300餘人。
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是粵東客家圍屋中最大的一座,位於深圳市寶安縣的坪山鎮,係曾氏先祖曾端義於乾隆56年(1791年)修建的,至今有200多年曆史,香火最盛時曾經住過400多人。整座圍樓平麵近方形,建於坪山山巒環繞的盆地之中,麵寬124.3米,進深123.5米,圍前有一長80米寬11米的長方形曬穀場,場前又有一灣半月形的水池。建築格局呈中軸對稱,規模宏大,古樸莊嚴。
二、客家土樓之謎
在當初建造這些巨大的土樓時,群山之間還是荒無人煙、一派荒涼,然而客家人發揚家族團結的精神,通過原始而科學的方法,用土夯築起了一道道生命的圍牆。建起之後,人們才赫然發現,這原來是一座座古代中原式的宮殿式建築。
為何永定土樓多而且大?
永定縣星羅棋布的客家土樓早已聞名世界,那為何這個地區的土樓特別多,而且規模也十分龐大呢?要解開這個世紀之謎,請先看下麵一則傳說。
傳說明朝正德年間,皇上從京城傳下一道旨意,要各地地方官在自己轄區內廣選嬪妃,以充實宮內女眷。按理說,皇帝選妃誰不願去?但百姓的想法又有不同,一旦把自己的女兒送入深宮,那麼骨肉分離之痛是注定要承受的,也許至死也難得見上一麵。即使自己僥幸因女兒富貴而享受半生榮華,又有何趣?因此永定一縣,鄉紳百姓人家的女兒都沒幾個人報名。這時湖雷鄉恰好有個姓餘的姑娘,父母雙亡,隻有一個弟弟與她相依為命。地方族長怕完不成“指標”得罪縣令和皇上,便想辦法叫她去應選。孤苦伶仃的姐弟倆無依無靠,別無他途,也隻得依了。哪想平時相貌平平的餘姑娘,啟程上轎之時一打扮,居然完全變了一個人,梳妝得是既美貌又文雅,很有幾分嬪妃相。一路上再學些宮中禮節、應對規矩,入宮後竟然就被皇上看中了,封為貴妃。餘姑娘的弟弟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國舅。這個國舅在宮中呆了不久,就厭惡了程式化的繁瑣禮節和錦衣玉食,開始想念家鄉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氣。
貴妃見狀,深深地明白和體諒弟弟的心,她何嚐不是無比想念家鄉的山水,但“人在宮中,身不由己”,有什麼辦法呢?國舅離京時,皇上覺得堂堂國舅哪能回家去住草房子?於是降旨給當地官府,命令他們為國舅建一座巨大的府第式宅院,以為國舅養身之所。消息傳出,餘氏家族的親戚們都想來沾光,他們紛紛鼓動國舅也為他們建一些宮殿式大宅子。地方官哪敢得罪一國之舅?於是就在永定境內修了許多土樓、五鳳樓這樣的大宅子。
然而傳說畢竟隻是傳說。實際上,客家先祖們在修築這些土樓時,曾經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由此可以斷定,客家人中不乏中原的大家世族)。是誰創造了客家土樓的曆史?不是皇宮貴族,而是客家人自己。黃漢民《客家土樓民居》記載說,曾氏先祖在修築“中和樓”時,曾經請了兩班夯牆師傅前來參與,每天煙酒茶飯熱情款待。曾氏要求他們在夯築牆體時,必須以一根針所能插入的深度作為檢驗標準,否則就要返工。兩班師傅各顯神通,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有一天,其中一班夯牆師因泥水配合不當,未能達到預期的標準。曾氏沒有責罵他們,而是笑嘻嘻地請他們下牆休息,款待過煙酒之後才說:“今天工資照發,但要麻煩你們拆掉這幾板牆,重新夯過。”這班子師傅本來因丟了醜,心頭不好受,但聽主人這樣一說,都深受感動,後來夯的牆都又堅韌又牢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