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不入川:掌故和成語中的人文成都(2 / 3)

劉禪深深地隱藏了他的內心,總是把呆傻和絕情無義的醜陋嘴臉呈現給我們,而把忍辱負重和幽默善良的內心深深掩埋起來。亡國之痛在他那裏化為了裝瘋賣傻和黑色幽默,其實他的內心正經受一種血淋淋的慘痛。當聽見“此間樂,不思蜀”的話語從他嘴裏說出時,我們是否能夠意會他的逢場作戲和深謀遠慮?

“樂不思蜀”其實並非喻示亡國之君的滑稽醜陋,相反,它是一出曠古的政治喜劇,是由劉禪這個可愛的喜劇演員表演的一出意味深長的戲劇。

少不入川,老不入陝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名字叫《入川小記》,記述他旅居成都時所感受到的安逸閑散。雖然“少不入川”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古訓,但是賈平凹好像心甘情願地當蜀地的“俘虜”,願意沉浸在錦江潺潺的流水和成都溫柔的生活環境中。

文章中,他以樸實的筆墨,從小處細處著眼,把蜀中安逸、閑適的生活描述得活靈活現。賈平凹作為一個陝西漢子、一個外地遊客,能夠把如此鮮活的文字奉獻給成都,說明他已經從心底熱愛上了這片土地,難怪“少不入川”的古訓會在賈平凹的故鄉長期流傳。是啊,成都有那麼美的風物,有那麼多滋味絕佳的小吃,有茶有戲,有飄逸美麗的女子,有熱鬧古老的街巷,一個少年人來到這麼閑適悠閑的環境中,眼耳鼻舌身意皆耽於享受,再也沒有雄心壯誌去走四方闖天下,去成就一番驚人的偉業了。

“少不入川,老不入陝”。那麼為什麼老年人不適宜到陝西去生活呢?陝西從地理位置上講,屬於西北高原的一部分,這裏黃土遍布、風沙很大,老年人到了這裏就像一棵老樹孤零零地佇立在黃土高坡上,沒有和風細雨的滋養,隻有高亢的秦腔和漫漫的黃沙與之相伴,既孤獨又蒼涼,的確算不上養老的好地方。

近來又流傳一句俗語,叫做“少不入川,老不入廣”。“少不入川”已然是中國人的共識,而“老不入廣”又有何指?原來這話是說,廣東是個金錢世界,生活節奏又快,完全是年輕人意氣風發張揚個性的地方,老年人一不會掙錢,二不會很瀟灑地花錢,他們更適合在慢節奏的生活中享受晚年的樂趣,就像夕陽一樣,淳厚而安寧地照耀著、輝煌著。

天府之國

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曆來被稱作“天府之國”,這是一句由衷的讚語,也是蜀地的真實寫照。曆史上第一個把成都平原稱為“天府”的外省人,是出生在山東、後來又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四川人的諸葛丞相,他在那篇流傳千古的《隆中對》裏,對“天府”作過一番評述:“益州(四川)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

這是來自山東的、喜歡搖著鵝毛扇縱論天下大勢的諸葛亮的看法。實際上,第一個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的人是四川人,他就是因寫《華陽國誌》而著名的蜀中曆史學家常璩。常璩是四川省崇州市人,他在《華陽國誌》這部史書中引述了古書《故記》中的一段話:“蜀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對“天府”有過論述的文獻還有許多,但僅僅從諸葛亮和常璩的記錄中我們便能意會“天府”這個稱謂中的深意。你看四川這個地方,四周有高山環抱,極少受風沙和戰爭的侵擾,人們在四季如春的氣候中安居樂業。這裏的樹木常年碧綠,天旱了可以引都江堰的水進行灌溉,遇上水災也有排洪設施可以消解。平原上有壯麗的城郭,城郭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來自四麵八方的商人在城市的街道間往來貿易,豐富的物產為蜀地繁華的商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人們在田野中悠閑地犁田播種,婦女和孩子們在庭院裏嬉戲,這像不像是一幅天堂般的壯麗圖畫呢?

作家餘秋雨曾借都江堰的水來比喻天府之國的美妙,他說:“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都江堰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都江堰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曆史印證了餘秋雨的話語,天府之國四川曾在唐代和抗戰時期,作為玄宗、僖宗避難的樂土和蔣介石政府的臨時國都,這隻有擁有豐厚的物產和博大的心的天府之國能夠提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是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著名的詩句,這位生長在蜀地的詩人像帕瓦羅蒂吟唱歌劇一樣吟唱蜀道之難:“噫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首古樂府和民歌相摻的作品,對蜀地同中原之間交通的困境作了詳盡描繪。蜀地從洪荒時代起,就被封閉在南方一隅的盆地中,保持著獨立的、桃花源式的生存境界。李白誇張地說,蜀地的人類曆史都有四萬八千年了,但由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蜀地的人和秦塞以外的人始終保持著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勢。

的確,在交通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要跨越蜀道是非常艱難的。曆史上成都與關中之間的驛路一共由劍閣道、金牛道、東川路和巴嶺路四條組成,條條道路皆險峻異常。先來看劍閣道,這是一條險象環生的道路,曆史上入蜀或出蜀的人像剪紙一樣在崇山峻嶺間彳亍而行。第二條道路就是著名的金牛道,這條道路的特點是多棧道,因此唐代詩人雍陶從此經過時,寫了一首名為《蜀道倦行因有所感》的詩,其中的兩句頗能說明金牛道之險峻:“亂峰碎石金牛路,過客應騎鐵馬行。”東川路和巴嶺路同樣異常險峻。《太平廣記》記載巴嶺路的交通狀況說:“危峰峻壑,猿徑鳥道。路眠野宿,杜絕人煙。鷙鳥成群,食啖行旅。”即便在今天,我們沿寶成鐵路穿行時,也能感受到李白的《蜀道難》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