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突圍(1 / 3)

蘇門三學士

公元1056年的汴京熱鬧非凡,這一日北宋朝廷在貢院舉行科舉考試,招納天下英才。貢院外麵的大街上擠滿了全國各地前來應試的士子,他們頭戴方巾,文質彬彬,有的人身後還跟著背著書箱的書童。大家在貢院門外小聲議論著今年的考題和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前來參加貢試的年輕士子們都讀過他的文章,無人不佩服。就在這群儒生中,有三個人十分引人注目。第一個長著胡須,年齡稍長,第二個和第三個是英俊青年,長相跟第一個人十分相像。大家一打聽才知道他們是從四川眉山來的一家三父子,父親叫蘇洵,哥哥叫蘇軾,弟弟叫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前來參加考試,這倒是件新鮮事。

大文豪歐陽修穿著華麗的官服,抄著手,在考試現場來回巡視。這次皇上任命他為主考官,目的是想利用他的才能從眾多的士子中選拔出有真才實學的有用之才。他在考場巡視的過程中,無意間注意到蘇軾的毛筆字寫得非常好,簡直不像是在作文章,而像是在製作一件傳世的書法作品。歐陽修在蘇軾身邊停下來,瞧見蘇軾長得清秀挺拔,眉宇間充滿了靈氣和正氣。他對這個青年印象很深,但當時並不知道蘇軾來自蜀中,而且是父子三人同時上場。

閱卷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和考評官梅堯臣都對一篇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十分讚賞。盡管這篇文章隻有短短的六百餘字,但立論新穎,分析透徹,字字珠璣,真是難得的好文章。看字跡,歐陽修覺得似曾相識,等到拆卷現出作者名字,正是四川眉山的蘇軾,歐陽修對自己的眼力感到滿意。公元1057年3月,蘇軾和弟弟蘇轍又參加了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殿試,結果兄弟二人同時高中進士。一時間汴京城內的讀書人都知道有三個來自蜀中的讀書人十分了得,“蘇門三學士”的名號頓時傳開了。雖然父親蘇洵在這次考試中落第,但當時的許多文人政客都認為他是“天下之奇才”,許多高官名士還以能結識蘇洵為榮。

正當“三蘇”之名震動京師之時,蘇軾的母親程氏在家鄉病故,於是父子三人急急忙忙趕回蜀中操辦喪事。按照慣例,蘇軾這次在蜀中行孝丁憂的時間達到三年。公元1061年,歐陽修又推薦蘇軾參加“直言極諫科”的製科考試,結果蘇軾又被列為甲第。不久以後,蘇軾正式步入北宋政壇,他先是被任命為掌管刑獄的京官,同時還兼陝西鳳翔的州官助理。這時候宋仁宗已經駕崩,但仁宗的兒子英宗對蘇軾依然十分賞識,把他調回汴京準備委以重任。不料這時蘇軾的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先後在京去世,蘇軾和弟弟蘇轍隻得護喪回鄉。這是蘇軾最後一次回到四川。

步入政壇的蘇軾顯示出了超人的政治才華和文學才華,他了解民生疾苦,為人正直不阿,同時他的文章和書法也傳遍天下。俗語說“樹大招風”,朝中做官的小人們被蘇軾的才華震得目瞪口呆,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編造他的壞話。比如蘇軾送妻子和父親的靈柩回四川期間,就有人告他利用這次機會“販運私鹽”,這讓蘇軾感到哭笑不得。當時王安石任朝中宰相,提出了一整套變法主張,但蘇軾覺得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中有些條例會加重人民的負擔,因此很不讚同。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蘇軾成了朝中不受歡迎的人。

烏台詩案

這時候,朝中發生了一件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對蘇軾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硬說蘇軾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真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這場“倒蘇運動”中充當急先鋒的人主要有四個,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描述這四個小人的嘴臉道:

例如蘇宣。這人可稱為“檢舉揭發專業戶”,在揭發蘇東坡的同時他還揭發了另一個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薦他做官的大恩人……就是這麼一個讓人惡心的人,與何正臣等人相呼應,寫文章告訴皇帝,蘇東坡到湖州上任後寫給皇帝的感謝信中“有譏切時事之言”。蘇東坡的這封感謝信皇帝早已看過,沒發現問題,蘇宣卻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給皇帝聽,蘇東坡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經反到了“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腕”的程度!

又如李定。這是一個曾因母喪之後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對蘇東坡的攻擊最凶。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特別關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今在文化界(政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範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於草野垢賤之餘”,“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無術、文辭不好,實在使我驚訝不已了。但他不這麼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力是“濫得”。總而言之,李定的攻擊在種種表層動機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深秘的元素:妒忌。

又如王珪。這是個跋扈和虛偽的老人。他憑著資格和地位自認為文章天下第一,實際他寫詩作文繞來繞去都離不開“金玉錦繡”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還自我感覺良好。現在,一個後起之秀蘇東坡名震文壇,他當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對付。有一次他對皇帝說:“蘇東坡確實對皇上有二心。”皇帝問:“何以見得?”他舉出蘇東坡一首寫檜樹的詩中有“蟄龍”二字為證。皇帝不解,說:“詩人寫檜樹,和我有什麼關係?”他說:“寫到了龍還不是寫皇帝嗎?”

又如——我真不想寫出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出來吧: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蘇東坡的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這實在太不是味道了。曆史學家們分析,這大概是與皇帝在沈括麵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於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到了王安石一邊。

各種閑言碎語和栽贓的言辭彙聚到宋神宗的麵前,使他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本來宋神宗對蘇東坡的人品和文章都很喜歡,他每次讀蘇東坡的文章,都忍不住拍案叫絕:“真奇才也!”但是大家都說蘇東坡對皇上不忠,鬧得神宗也有點疑神疑鬼了。當時神宗皇帝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後也十分欣賞蘇東坡的才華,常把蘇東坡的書法和文章放在身邊觀摩。盡管如此,眾人的攻擊還是起了作用,宋神宗便命令李定一幫人前去把這件事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