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產於蜀的狀元有近二十名,這跟江南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蜀地人才的特點是驚世駭俗,目空一切,就像蘇東坡和李白所展現出的那樣。他們奔騰豪放的才情,是不能簡單地用功名加以概括的。
楊升庵
公元1488年冬天,北京孝順胡同兩邊的枯樹枝上積滿了瑞雪,氣候十分寒冷,但位於該胡同內的楊廷和家卻十分熱鬧,因為這天家裏誕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家人和奴仆忙著掃院子、掛紅燈籠。時任大明王朝翰林院檢討官的楊廷和正在書房裏給新降生的兒子取名字,他捋著胡須想了半晌,終於提筆在紙上寫下:楊慎,字用修,號升庵。
楊升庵雖然出生於北京,但他父親楊廷和是四川新都縣人,母親黃氏,跟蘇東坡一樣是蜀地眉山人,因此楊升庵從小就把自己當蜀人看。黃氏是蜀地名門閨秀,對楊升庵的幼年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楊升庵六七歲時即能將許多唐詩倒背如流,十歲時賦詩作文的思路已經很敏捷,到了十一歲已能寫出一些佳句。比如有一次他寫了
一句“一盞孤燈照玉堂”,覺得很好,便拿給父親楊廷和看。父親看後,提筆批閱道:“句佳矣,但恨(遺憾)太孤寂耳。”其時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已經隱隱地預感到了某種不祥——為何一個十一歲的天真孩子會寫出如此孤寂的詩呢?這句詩對他以後的命運有所暗示麼?
公元1499年楊升庵的母親黃氏病逝了,不久以後祖母葉太夫人也去世了,他跟隨父親楊廷和回蜀守孝三年。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誕生在瑞雪紛飛的北京城的楊升庵已經成長為一個各方麵能力都很突出的青年。公元1508年,楊升庵在北京參加殿試時發生了一件怪事。考前考後楊升庵都自我感覺良好,主考官王鏊、梁儲得到楊升庵的試卷後也是讚不絕口,誇為雄文。大家一商量,都覺得這份試卷無論從哪方麵看都無懈可擊,“已置首選”,被排在了第一。哪知主考官們把這份試卷放在案桌上欣賞,一時大意,把蠟燭推倒,楊升庵的試卷被燭火燒了,近二十年的心血就這麼被付之一炬了。這一次的冤枉落第對楊升庵的打擊雖然很大,但他深信自己遲早會高中頭名狀元。
三年以後,楊升庵再次參加殿試。這一次果然再占鼇頭,從眾多才俊中脫穎而出奪得狀元。主考官李東陽、劉忠、楊一清等莫不為楊升庵的才華所折服,暗自慶幸“朝廷得人也”。當時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已經做了明朝宰相,楊升庵中了狀元以後也隨即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官和專為皇帝講課的經筵講官。翰林院修撰官其實就是朝廷的筆杆子,主要負責本朝曆史文獻記錄和各種重要書籍的編撰;而經筵講官主要是定期給皇帝和大臣們開辦有關經史方麵的講座,以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
這兩個職位雖然沒有明確的實權,但地位卻相當高,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同年秋,在位的明武宗忽然感覺宮中的生活十分煩膩,打算帶一幫宦官親信“化裝出遊”去居庸關以外消遣散心。明武宗本來就不是個賢德的皇帝,生活腐朽,不理朝政,此番放棄政事外出作長時間的休假,自然更引起群臣的不滿。楊升庵的父親、宰相楊廷和首先站出來勸止,舉了曆史上許多荒淫失國的國君的例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而明武宗在佞臣的慫恿下,根本不把楊廷和的話放在耳邊,帶著一幫子親信出遊去了。
明武宗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大選民間美女,以滿足他的貪欲。楊升庵對這一切急在心頭,最後便以經筵講官的身份寫了一份名為《丁醜封事》的奏章,叫人火速送到居庸關外供皇上閱覽。按照朝廷的規矩,一般的奏章是不能密封的,隻有涉及皇帝或宰輔的奏章才能不經過下官的拆閱而直接送達。可這份《丁醜封事》是個例外,被密封在一隻黑色的口袋裏(又稱“皂囊”),專送皇上。明武宗在居庸關外一座群山環抱的帳篷裏,一邊同美女們飲酒嬉戲,一邊拆閱了這份奏章。當看到楊升庵批評他的“輕舉妄動,非常而遊”等刺目的字眼時,頓時火冒三丈,好在佞臣美女們在旁給他寬心,他才沒有發作。
楊升庵見皇上執迷不悟,心也涼了半截,因此便稱病回到四川新都老家去了,落得眼不見心不煩。這時他的夫人王氏因病去世,他又續娶蜀地遂寧黃珂之女黃娥為妻。這黃娥賢淑美麗,又有極高的文學藝術才華,因此跟楊升庵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在以後長達三十五年的流放生涯中,黃娥成了楊升庵最堅實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伴侶。
公元1521年,明武宗在江南遊玩時不幸落水受驚,一病不起,嗚呼哀哉。明世宗繼位以後繼續任命楊升庵為經筵講官,楊升庵又離開蜀地來到北京。這明世宗是明武宗的堂弟,按理應尊武宗的父親為皇考,但明世宗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竟破壞皇家慣例,欲封自己的生父為皇考。此言一出,群臣嘩然。三綱倫理是先皇早就製定好的,你隨意更改,怎麼說服天下人?在群臣的極力反對下,這事一拖三年,其間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因與皇上政見不合,被迫離職回家。
世宗見宰輔已去,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佞臣們的支持下,竟強行追封生父為“恭穆皇帝”。楊升庵見勸說無效,便聯絡了三十六名大臣集體上書說,如果皇上你一意孤行,我們大家就集體辭職不幹了。明世宗哪裏把這些威脅的話放在眼裏,他不但要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而且還要舉行隆重的追封大典,叫天下人都知道哩!一日清晨,楊升庵帶領一百多名朝臣來到皇宮請願,他們守在左順門前高聲呼喊。但世宗下令關門拒見,於是這一幫大臣“撼門大哭,聲震闕廷”。明世宗見群臣們實在鬧得不像話,便下了一道命令給錦衣衛,當場抓捕了一百三十四名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