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彈的結構與主要係統(3)(1 / 3)

彈道式導彈的射程指導彈發射點到命中點之間的地麵距離。射程指標有最大與最小兩項。最小射程是為了適應從同一發射點打擊距離不同的目標,以充分發揮導彈射程的作戰效果,並覆蓋更廣闊的敵方麵積,但最小射程受到彈頭最小再入速度,發動機最小關機時間等技術條件的約束。

在確定最大射程時,考慮到研製實現的困難,應留有餘地。最大射程指標有一個範圍,一般從設想階段的方案到實現可能有10%左右的誤差,在確定最大射程時應爭取有這樣的機動範圍。

3.命中精度

導彈戰鬥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組合起來構成導彈的殺傷概率。命中精度常用射擊密集度或落點散布度表示。命中精度主要由導彈製導係統誤差造成。製導係統誤差可分為係統誤差(或稱常值誤差)與隨機誤差(或稱偶然誤差)兩種。係統誤差可造成導彈偏離目標某一固定值,經過飛行試驗統計可以修正;隨機誤差則是隨機的,它圍繞某中心點產生散布,不可能修正。

表示落點散布度通常有兩種方法:圓概率誤差與公算偏差表示法。

通常將縱向、橫向偏差相同的公算偏差叫方概率誤差,英文縮寫為SEP(SquareErrorofProbability);圓概率誤差英文縮寫為CEP(CircularErrorofProbability)。

CEP是導彈彈著點落在以目標瞄準點為中心,以CEP為半徑(R)圓麵積內的概率是50%。

4.突防能力要求

彈道式導彈的突防能力指導彈或彈頭到達目標區時不受攔截的能力,可用彈頭突防概率,即到達目標區不受攔截的概率表達。彈道式導彈為增大突防能力,通常采取一係列突防措施,在戰術指標中提出的突防具體要求,如:

縮短導彈助推段發動機工作時間,或減小向空間紅外輻射強度的要求,使對方預警衛星或預警飛機難以發現導彈的定射;

減小彈頭有效無線電散射截麵的要求.如彈道導彈彈頭的散射截麵已做到小於0.01~0.02m2,將大大減小反導彈防禦係統雷達發現彈頭的距離;

采用多彈頭,包括真、假彈頭和誘餌等,使對方攔截係統飽和並保護真彈頭突防;

彈頭采用抗核爆或抗擊反導戰鬥部殺傷的加固技術;

彈頭增加機動能力。如采用再入機動,使對方限難預測再入彈頭的軌跡,以降低被攔截概率。

5.生存能力要求

生存能力指導彈與武器裝備,遭到敵方襲擊時,能夠生存下來,並能按要求實施發射和打擊敵方目標的能力。

廣義的生存能力應包括導彈與武器裝備在地麵和空中飛行直至目標的整個範圍。由於空中飛行的生存能力主要取決於導彈飛行中的突防能力。

6.作戰樣式及陣地配置要求

大型導彈武器係統的複雜性,貯存條件的苛刻性,檢查測試項目與內容的多樣性等,使其所需的測試、檢查、維護與檢修等所需設備較多,而且本身的體積與質量都很笨大;發射點需要精確定位、定向,到了陣地反應時間又要求快;再加上需要對敵隱蔽、加固防護等特點,在作戰使用時要求一定陣地配置來保證。

在目前條件下,陸地機動導彈武器係統可能有兩種作戰樣式:即有依托、采用預先準備的陣地;無依托、采用機動定位定向。陣地配置根據實際情況可能由:技術陣地、待機陣地、臨時隱蔽點與發射點等2~4級組成。有時,導彈可以從技術陣地直接到發射點發射,這就是兩級;有時,導彈需要由技術陣地-待機陣地-隱蔽點-發射點發射,這是4級陣地。

機動發射的導彈武器係統,平時導彈貯存在中心庫(技術陣地)內,彈頭彈體分開貯存,定期進行檢查測試、維護維修;戰時導彈在技術陣地裝、測好後,裝入能機動的發射裝置,與全武器其它機動部分的車輛,處於機動待發狀態。這時它們可在戰區的各陣地間實施機動、待發與隱蔽。一旦接到發射命令,即可開往發射點實施發射。

潛地導彈設有中心庫(技術陣地)、碼頭、待機區、發射點等陣地。同上述一樣,平時在中心庫貯存,戰時將導彈裝入潛艇在海上機動或在預置區待機,接到發射命令,即可駛往發射點發射。

7.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主要指導彈在陣地的準備時間及待機時間,包括的時間項目有:

技術陣地完成一發彈檢查、測試和裝填等的總時間,即全武器係統從貯存狀態轉為待機狀態的時間。

導彈裝入發射裝置(潛地則為裝入潛艇上的發射筒)後允許的待機時間。陸上機動一般為三個月,海上機動一般為半年。

導彈在待機期間,檢查測試保持有效的期限,以及完成一次檢查測試的時間。在待機陣地可以分幾種檢查測試,有的檢查項目多,時間長;有的檢查項目少,時間短,可以分別對待。

發射陣地(或潛艇)完成發射前準備工作的總時間。地地導彈應包括武器係統從第一台車進入發射陣地到導彈發射起飛為止的總時間;對潛地來說,導彈一直垂直地存放在發射筒內,接到發射命令即可開始馳入發射點,在行進中同時進行準備。因此,反應時間可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