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彈道導彈的防禦(3)(1 / 2)

NMD的作戰管理、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又稱BM/C3係統,是整個NMD地基攔截彈係統的“人腦中樞”。反導武器的發射最終必需由人來決策。這個係統能把不同探測預警係統提供的數據、NMD係統的現狀綜合協調後,提供計控中心。該中心也是為美國航天司令部和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指揮中心,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西南郊的夏延山中,主要負責為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提供有關彈道導彈和航空器入侵北美大陸的情報。BM/C3係統將分享夏延山地下監控中心的有關情報信息,部分子係統甚至就直接設在夏延山地下監控中心內。

此外,BM/C3還需在發射場地區設置指揮控製中心。在前幾次攔截彈試驗中,美軍分別在誇賈林環礁和麥克島上設置了試驗指揮中心、指揮控製室和發射指揮車等指揮設施。

各國導彈防禦體係

導彈防禦係統是指,一國受到另一國的導彈威脅時,啟用導彈防禦係統,發射導彈進行攔截,直接命中或用多彈頭爆炸碎片命中目標,以達到摧毀導彈或使導彈失去攻擊能力的目的,目前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導彈防禦係統使用製造國。

一、美國導彈防禦係統“愛國者”係列

1983年美國為了取得對前蘇聯的軍事優勢,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又稱“星球大戰”計劃),旨在通過發展各種先進的非核高能防禦武器,建立一套太空和地麵相結合的多層次、高效率的空間立體防禦網,對來襲導彈進行多層攔截,並摧毀到達美國本土之前,從而“使核武器成為無效的和過時的武器”。1987年9月,美國開始“星球大戰”計劃第一階段的構造設計。1993年,克林頓宣布“星球大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NMD(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和TMD(戰區導彈防禦係統)。

2000年9月,克林頓宣布,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克林頓政府決定暫不部署NMD。

布什總統上台後,又加快了研製和部署NMD的步伐,並將擬議中的美國導彈防禦係統擴展為由陸基、海基和空基攔截導彈組成多層次防禦體係;並謀求建立一體化的導彈防禦係統,將克林頓時期的TMD和NMD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禦係統(MD)。

NMD由5大部分組成,即預警衛星、改進的預警雷達、地基雷達、地基攔截彈和作戰管理指揮控製通信係統。預警衛星用於探測敵方導彈的發射,提供預警和敵方彈道導彈發射點和落點的信息;改進的預警雷達,它們是NMD係統的“眼睛”,能預警到4000千米至4800千米遠的目標;地基雷達是一種X波段、寬頻帶、大孔徑相控陣雷達,將地基攔截彈導引到作戰空域;地基攔截彈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攔截器組成,前者將攔截器送到目標鄰近,後者能自動調整方向和高度,在尋找和鎖定目標後與之相撞,將它擊落在太空中;作戰管理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把上述係統聯係起來。

這些係統部署後,24顆整天圍繞地球不斷旋轉的低軌道預警衛星和6顆高軌道衛星,一旦探測到敵方發射導彈,立刻跟蹤其紅外輻射信號。通過作戰管理指揮控製通信係統,衛星除將導彈的飛行彈道“告訴”指揮中心外,還要為預警雷達和地基雷達指示目標。預警雷達發現目標後,將導彈的跟蹤和評估數據轉告地基雷達。一旦收到美國航天司令部的發射命令,攔截彈就騰空而起。攔截器靠攜帶的紅外探測器盯上來襲導彈後,竭盡全力與它相撞,與對方同歸於盡。

如果說“戰斧”是美軍導彈之矛,那麼“愛國者”便是美軍導彈之盾。“愛國者”是美國研製的全天候多用途地空戰術導彈。導彈長5.31米,彈徑0.41米,彈重1噸,最大飛行速度6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炸藥破片殺傷型。

“愛國者”揚名於海灣戰爭中對伊位克“飛毛腿”導彈的攔截,盡管當時“愛國者”(PAC-2型)的攔截精度並不像美軍吹噓的那麼高,但在空戰中已勾勒出美軍“以彈製彈”的導彈防禦計劃輪廓。“愛國者”導彈目前最高型號為PAC-3型,美國NMD的試驗都是由它完成的,成功率約為50%。

二、俄羅斯“安泰”-2500

安泰,即安泰俄斯,本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一位戰神,他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該亞的兒子,力大無比。但他的偉力來自大地母親,一旦離開大地,他就會跌倒。而今守衛莫斯科的“安泰”卻是一種導彈防禦係統,它靠吸取俄羅斯人民的智慧和技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防禦係統。俄軍將其命名為“安泰”,展現了俄軍對這種先進武器的信心和期待。

“安泰”-2500防空導彈係統於1998年公開麵世,它令美國反導彈專家非常吃驚。因為多次測試顯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種既能有效攔截射程達2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又能攔截巡航導彈和各種飛機的武器係統,它的整體性能優於美國最新的“愛國者”PAC-3反導彈係統。181

“安泰”-2500是在S-300V地空導彈係統基礎上研製的新一代對空防禦係統。研發商為俄羅斯安泰科學生產聯合體。“安泰”-2500保持了S-300V導彈係統的重量和外部特征、製導方式與作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