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發的動機——自尊、自重等等——這些來自虛榮和驕傲,影響我們的行為,不違背我們的意誌,但也沒有意誌在其中。
道德上的自我求知
有四種行為舉止不受歡迎,我們來探討這四種行為。直覺使我們脫離組成自我的實體。“什麼是善?”當我們自滿於自我求知、意誌猶豫不前時,我們會問道。這並不是走向自我中心的行為。如我們所知,一些自發的動機——自尊、自重等等——這些來自虛榮和驕傲,影響我們的行為,不違背我們的意誌,但也沒有意誌在其中。從幼兒起,我們提倡並訓練自我約束,自我控製,甚至是自我否定,這都是為了自我之故。安靜的自我是受到祝福的,自我讚同是一種愉快的狀態,自滿是單方麵的滿足。這就是道德自我求知的功效。事實上,一個人的自我沒有權利為這些感到滿足,因為這四種行為給每一個人安慰,令每一個人愉快!
自我專注
我不敢肯定這個概念,道德上的自我求知會讓一個人與別人孤,沒有同情心。任何一種自我專注都有這立開來,失去自主性,產生“高原現象”個後果。沒有人會在愛人、詩人和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的學生身上期望太多,但是,對愛人、詩人、學生的關注僅是一時的,自我專注沒有超越個人的目的。但我們不願受惠於高高在上者,甚至基督都降世為人,像我們一樣受到各種試探,難道不是這樣嗎?我記得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一位女士使我困惑不已。她麵容姣好,頗得人緣,她走到哪裏,就成為哪裏的中心人物。無論是演戲、朗誦、遊戲、談話,都超人一等,非常傑出;她也很和善,哪裏有病人、窮人,她就會出現在哪裏,伸出援助之手。她仍使我困惑,因為在迷人的外表下,她有些冷淡。我想,她是個有故事的人,但是,不,每個人都非常了解她。最後,她給予我的幫助暴露了她的秘密。如果我以某種姿勢躺在床上,自言自語,“我很高興,沒有什麼事情擾亂我”,等等,每一天這樣做,我們的身心就會安寧。然後,我明白了什麼使這位女士難以接近。她有強烈的個人信條,即一切為自己好,盡管她心地仁慈,這就像一堵牆上開了一個破碎的天窗,我們不能靠近她,盡管她每天在頭腦中不斷思考仁慈的善行,但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算什麼。
可取之法
自我約束,是對食欲的節製;自我控製,控製好我們的情感;自我命令,使我們控製脾氣;自我否定,使我們不做我們欲望中的事。這四種方法無疑是好的,但還有一個更好的方式。意誌力有外在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目標,食欲不再是狼吞虎咽,情感不再。但關於自是壓倒一切,脾氣不再是無法控製的(除了事後後悔的一時的脾氣)我否定,它的信條是:沒有想要的就不可能有愛,盡管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母親用最後一個麵包片喂養孩子,把僅有的一個毯子給孩子,這位母親這樣做,並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愛。也許對自己和別人造成許多傷害的,就是我們所稱的自我否定。一位愛爾蘭主婦對來看望她的人說:“我不需要你那肮髒的憐憫。”她或許說出了生活的真諦,即我們不能善待他人,甚至不能善待自己,僅僅為了“善”的緣故。愛的職責是靠得住的事物之一。如果意誌的目標外在於我們,它就是一種職責,即使是最困難的職責,如幫助靈魂管理各種力量。它不靠一個大命令來管理靈魂的國度,而是靠許多的意誌力的努力。我們能戰勝自我約束、自我控製、自我否定所帶來的失敗,它們是我們生命中的痛苦,我們知道它們所帶來的痛苦是罪的感覺,使我們內心深處與他人隔離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