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戀戀紅塵夢難醒,年華蹉跎摯情人。
飄渺幻境終歸塵。
人間幾多愛,浮世千重恨。
弱柳垂枝空對月,簾卷幽風眉千度。
一度紅霞飛天處。
多少兒女緣,化作相思雨。正文:《易經》雲:“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成。”蓋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析為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複生木,相生之序,循環迭運。然有生必有克,所以節而止之,使之收斂。遂言‘生與克同用,生與克同功’,故有春夏陽和,秋冬肅殺,四時行健不綴。仰頭觀察天象,低頭洞察地理,奧妙的變化是陰陽藏於其中的緣故。天地萬物,精氣凝集而成物象,遊動之氣聚與散而產生變化。天尊地卑,動靜有常,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易簡知易,故物皆有本原。
應乾坤之道,物不能不隨此自然之氣轉移。蓋寶劍需凝集鐵之精華,陰陽調和之氣,內含有靈秀之氣,即氣蘊於物,方見其神韻。縱觀曆史,以聖道最為尊貴,其次是仁道,帝道位居第三,威道、誠信高潔、摯情、勇絕、尊貴、精致優雅依次排列。如此,軒轅夏禹劍,湛瀘劍,赤霄劍,太阿劍,七星龍淵劍,幹將莫邪劍,魚腸,純鈞,承影已然得到各自應有的名聲。大凡物不平則名,名物必有故事及記載,那麼十大名劍到底隱藏著怎樣的跌宕曲折的傳說?
傳說軒轅夏禹劍是眾神采集各地名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其劍身一麵刻日月星辰,一麵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麵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麵書四海一統之策。後傳於夏禹,因故得名軒轅夏禹劍!哀塵說:“寶劍本身是一種靈物,又先後為聖賢所持。即使是一般的器物,能夠被黃帝、夏禹所有也可以千古留名,何況此劍不是池中之物?”
說到湛盧劍不得不提及一個人:歐冶子。據記載,歐冶子是戰國初期越國人,鑄劍的鼻祖。他鑄造的一係列青銅劍可以說是冠絕華夏,而最令他滿意的即是湛盧劍。傳說歐冶子鑄成此劍時撫劍而落淚,因這是他畢生鑄出唯一一把無堅不摧卻無絲毫殺氣的兵器。仁者無敵,後人評價此劍說:“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與其說湛盧是一把劍,倒不如是一雙眼睛。光看其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表象,就可以感受到一種寬厚、慈祥,不是寒光冷冷的陰森。仿佛是上蒼的一雙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眼睛,注視天下的萬物。
哀塵說:“‘**,大象無形’的道理可以用到寶劍之上,正如是聖道、仁道一樣,人們無從用膚淺的故事來描述,這大概是十大名劍中唯軒轅夏禹、湛盧沒有故事的緣故。”
斬蛇起義造就大漢王朝,而劉邦當年斬蛇用的劍則傳說是赤霄劍。相傳,劉邦是一個沒有出息、渾身毛病的懶漢,從來不幹家裏的農活。極好酒,每每喝酒到不省人事才休。又好色,逢到漂亮姑娘則戀戀不舍,一副垂涎三尺的模樣。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好撒謊,吹牛。時常閑暇時鑽在人群中吹噓。一天不知何緣故,劉邦望著鹹陽的方向,長籲短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某天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鏽的鐵棍,捧著如珍寶一般逢人就誇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裏得到的寶劍,名字叫赤霄。”人們似乎習慣他的妄語,無人當真。劉邦無奈地發笑,暗道:“庸人焉能識得此物。”第二日,劉邦帶著所謂的‘劍’坐在人群裏說:”昨晚有個仙人托夢說夢我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秦始皇是一條白龍,赤龍的本事勝過白龍,將來皇帝的位置肯定是被我取而代之。”眾人哄笑,尋樂地問後來結果。劉邦絲毫不在乎人群的表情,繼續說:“現在始皇帝的元氣已化成一條白蛇,最近好像是在豐西澤附近遊弋作惡。等幾天我就帶著寶劍去斬掉白蛇,為百姓除惡!”說著他舉起鐵棍表現出一種義憤填膺的英雄氣概,好像跟真的似的。人們哪會把他的話當真,頂多當笑話娛樂而已。
然而幾天後的黃昏,一切都改變。那天鄉裏幾十個結伴去縣城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豐西澤,劉邦自然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工而是斬蛇的。一路上他邊喝酒邊拿著‘寶劍’吹噓,等到豐澤西時,眾人停住腳步,其中一個年輕人一驚一乍地說近來去縣城做工的學徒經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在這一帶,聽說這裏藏著一隻怪獸,黃昏時分出來吞食活物。為保險起見,大夥兒派出了一個伸手敏捷的去前麵探路,而劉邦似乎滿不在乎,繼續喝酒賞劍。過了一會兒,探路的青年倉皇而歸,人已經嚇得麵無血色。說:“沒走多遠就聞到前麵隱約有股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眺望,隻見一條碩大極度凶惡的白蛇在前方擋道,象在等待什麼似的···”
“等我去斬它呢。”劉邦扔掉酒壺,提著鐵棍悠然地喊。“大夥兒在這等會,馬上我去斬掉這畜生。”眾人見狀連忙勸阻,以為這家夥酒後耍瘋。劉邦哪裏肯聽,分開眾人,腳步踉蹌地朝前走去,顯然已有醉意,靠著手中提的鐵棍才勉強前行。眾人禁不住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扭遠去的背影,心裏都在擔心:這傻小子可千萬別讓蛇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