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古代小說,開篇總是喜歡說一首詞,高度的總結整本兒小說的內容,或者抒發一番感慨,這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優良傳統和特色,《東周列國誌》自然也不例外。
詞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留名,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這首詞也是楊慎老先生所做,是《廿一史彈詞》中的第四段《說三分兩晉——西江月》。這首詞引經據典,令人回味無窮。但對現代人來說,隻要不是古文造詣頗深、或者熟悉曆史典故的同誌,理解起來還是有點兒困難的。咱給通俗的總結一下,大意就是,感歎曆史風雲變幻,任你豪情萬丈、縱橫千古,最終總要化為塵與土。然而曆史就是曆史,人生就是人生,每個人都有化塵與土的時候。多看些書,多見一些興衰更替,也就習慣這種惆悵感慨了。
據說有一位演說家,到國外演講,由於語言不通,不得不找一名翻譯。這位演說家按著國內的傳統,開篇先講了一個幽默故事活躍一下氣氛。講的自己心花怒放,“笑從雙頰生。”可是聽眾聽不懂呀,還需要依靠翻譯。沒想到,三四分鍾的故事,翻譯一句話就給總結了。下邊的聽眾熱情鼓掌,場麵熱烈。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演說家的演講便很順利的進行。
演講成功結束後,演說家不解的問翻譯:“我在最開始時講的故事,怎麼說也有十來句話,你怎麼一句話就給翻譯完了,真是太佩服了!”(抱拳)。
翻譯同誌就給他解釋了:“咱們搞翻譯的,這種場合按時間收費,我為了給你優惠,少收點費,就給你的故事高度概括了。”
這位演說家一聽,伸著大拇指,由衷讚歎道:“嗬!小夥子不錯,下次翻譯還找你。不過你怎麼給概括的呢?”
翻譯同誌說:“咱是這麼翻譯的:x先生剛才講了一個故事,大家笑一笑。”大家看,多機智的翻譯呀!以後遇到艱澀難懂、無關緊要的地方,咱也這麼總結,一帶而過。畢竟,咱們是小品東周,以輕鬆讀史、愉悅身心、普及典故知識為要。
話說周朝的曆史,是從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伐紂成功、既天子位開始算起的。當時的商朝老大商紂王,寵愛美女妲己,荒廢朝政,漸漸的心理畸形,喜歡玩虐待。不論是平民百姓、朝廷重臣,還是原配夫人、親生兒子,隻要心裏不爽——特別是妲己心裏不爽,都會變著花樣的虐一虐。
據說,他和妲己二人,創造性的發明了炮烙、蛇窟、剖腹、摘心等酷刑。砍頭算是最仁慈的,說明這個人得罪的還不深,還沒讓妲己不爽到一定的成度。若是誰稍令妲己不爽,動輒挖眼、摘心、斷手、斷腳、腰斬、剖腹、炮烙……真正的慘無人道、慘絕人寰、慘不可言。有專門寫武王伐紂的小說《封神演義》,也有電視劇《封神榜》,有興趣的同誌不防看一看。對於八零後來說,當時的《封神演義》、《封神榜》可是不少人心中的神話。
據曆史學家考證,商紂王可能被冤枉了。******曾評價商紂王帝辛——“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曾說:“商朝因何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另外,史書上也說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力氣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他十七歲登基,戰功卓越,開疆拓土,開拓了山東、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等。根據考察商紂王七十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紂王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新增加的惡名,純粹是後人編造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古今中外王朝更替的不變法則,誰坐江山,當然誰說了算。
早在二千餘年前,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曾指出:紂的罪行並不像史書所言那樣厲害,隻是後人將罪行都推在紂的身上而致。子貢曾憤憤的為紂王鳴不平說道:“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反正別人都說你不好,那就多說點也無所謂了。因此,商紂王的惡名就越來越大,已經超越了世間的多數魔王。所以,有些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