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得有點兒遠,書歸正傳。滅了商紂王後,周武王既天子位。武王姬發乃是曠世明君。登基後,勵精圖治,勤勤懇懇。他的繼位者,周成王、周康王也都很靠譜,任用賢臣,將國家治理的和諧富強,用書上的話說就是:“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兵戈不起,物質上也比較豐富,人們安居樂業。總之,呈現出了一片和諧繁榮的盛世局麵。
大家都知道,夏商周時期,是奴隸社會。因此,西周時期,周王是最高統治者,周王之下便是各路諸侯。周朝建立之後不久,周公姬旦曾經分封七十一路諸侯,想用這種方式加強周王朝的統治。其中,五十三路為周王的同族,也就是姬姓諸侯。如魯國,就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封諸侯、建同姓,“封建”一詞,既由此而來;其餘的則封給有功的大臣,如齊國,則是薑太公子牙的封地;或者封給古帝的後裔:黃帝的後人封於薊,是為薊國國主。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是為杞國國主。商紂王的大哥微子啟封於宋,是為宋國國主等等。
通俗點兒講,周王是整個王朝的老大,各路諸侯則是小弟。周王與各路諸侯分別統治著各自的手下,管理著各自的地盤。名義上來說,各路諸侯都要聽後周王的調遣。事實上,各路諸侯到底聽不聽話,關鍵還要看周王的實力。如果周王實力強大的時候,各路諸侯肯定是指哪打哪。萬一周王的實力衰弱,各路諸侯聽不聽話,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了。至於是何具體情況,咱們通過閱讀本書,相信會有自己的理解。說白了,不外乎名利二字。
在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各路諸侯各過各的日子。逢年過節或者老大有紅白喜事兒、登基祭祖、外寇入侵、內賊作亂什麼的,各路諸侯便要破費一番。或者送禮朝賀,或者有錢出力,聽周王的調遣。在禮儀上,一定要尊敬周王,不能有絲毫的越禮行為。如此一來,也就增強了天子的神秘感,有了一定的秩序,有利於老大的統治地位。
在周朝開始的幾十年裏,咱們知道,出現了一個盛世。但是,物極必反,盛極而衰。西周王朝從武王開始傳了八代,傳到了西周第九任繼承者周夷王手中。周夷王能力有限,各諸侯國在朝見周王的時候,越來越沒有分寸,即“覲禮不明”也。這就導致有野心的這些小弟逐漸地強大起來。
說道這兒,咱有必要說一下古代的禮。最早的禮,實際上是祭祀儀式上的一種規矩,進而演化成社會的一種身份製度。夏朝有夏禮,殷商有殷禮,周朝有周禮。到了西周的時候,經過周公旦也就是姬旦的努力,禮已經發展的非常的完備了。中華是禮儀之邦。關於“禮”的典籍著作,何止汗牛充棟。古籍經典四書五經中,就有專門的《禮》。完備的禮對於統治著加強統治,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同時禮也是所有人日常行為準則。因此,哪一朝哪一代,都有專門掌管禮儀的官員。
可是到了周夷王姬燮(音謝,調和之意),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姬燮對諸侯心懷感激,一改以前天子坐在堂上受諸侯禮拜的慣例,變為步下堂來和諸侯相見。這樣一來,天子的威嚴了就大為下降。再加上姬燮的治國才能一般,慢慢的,便導致犬戎不斷地反叛。姬燮幾次派兵征討,都未能根除。一些異姓的諸侯國也趁火打劫,乘國家衰微之際,不來朝貢,甚至進攻王室,起兵叛逆。楚國的熊渠就是一個,態度十分囂張。這時候,西周王朝的統治,已經是大不如前。後人研究這段時期的曆史,將之概括為“覲禮不明。”
說話間王位便傳到了第十任繼承人周厲王姬胡手裏。西周王朝會如何發展呢?請繼續關注《小品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