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品 天儆謠言(1 / 2)

二品天儆謠言

話說周夷王薨逝,周厲王繼位,接掌西周江山。周厲王會是怎樣一位國王呢?九十年代的中學曆史課本中有一個“道路以目”的典故,說的就是周厲王。

且說周厲王性格剛烈,喜怒無常,統治殘暴,百姓苦不堪言,難免口含怨憤。這些話漸漸傳到了周厲王的耳中,周厲王心想:哼,敢說我壞話!遂傳令:“找人去下邊盯著,誰敢說寡人的壞話,砍手斷腳,拔舌鑿眼,殺無赦,滅九族!”

這樣一來,天大的一個雞毛令箭,難免被有心人利用。比如說這倆人有仇,甲就去打小報告:“乙和丙說大王的壞話。”乙和丙的下場可想而知。再加上古時候的人特別實在,有啥說啥。因此,當時的社會簡直亂成一鍋粥。到了最後,老百姓走路,萬一在路上遇見熟人了,根本不敢說話,隻能眨眨眼睛,頂多使個眼色,就算打招呼了。

大家想一想,要是甲去乙家辦事兒,兩家隔著數十上百裏路,走在半路,恰好道上遇見了,兩人就算將眼睛眨掉了,也搞不明白對方啥意思呀。這樣的統治,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最終百姓忍無可忍,在周厲王出遊時,將其宰了。不過,曆史典籍上的記載則是流放。《史記?晉世家第九》雲:晉靖侯十七年,周厲王迷惑暴虐,國人作亂,厲王出奔於彘(音至,大豬也)。又有書雲: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在彘地。彘地屬霍國,位於山西省霍州市東北,即今霍縣。

由此可見,《東周列國誌》就是一部小說,根據史實總結、發展而成的小說。其中有大量的史實,可也有不少野史、典故、傳說等等摻雜其中,共同構成了《東周列國誌》的傳奇、博雜和獨到的韻味。這本書跨越春秋和戰國五百多年的曆史,其中的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各個兒的有血有肉,性格鮮明。從書中人物數量和跨越的曆史時期這個角度來說,《東周列國誌》在世界小說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後麵的故事中,書中的情節如果和曆史記載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做到心中有數就行了。大家對《三國演義》一書都比較熟悉。個人感覺,這部書中的史實,比三國演義中的,還要多上一些。

書歸正傳。在周厲王之前,如果想要殺王,都是由諸侯帶頭,找個天大的罪名,名正言順的殺。例如:推翻商紂王的統治,便是由周武王帶頭,羅織罪名,發檄文於天下,做足了表麵功夫,才開始行動的。可到了周厲王的時候,周厲王的統治實在是將老百姓惹急了,國人忍無可忍,直接將周厲王給廢黜。這次事件,開了我國曆史的先河,是中國“民變之始。”惹急了就拚命,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是一種很好的反抗精神,估計當時也沒有集體上訪這麼一個習慣。

周厲王死後,周王朝的兩位賢臣周公、召公積極運作,擁立年幼的太子姬靖為王,也就是本書的第一位主人公周宣王。周公和召公二人實行共和之製,將西周治理的井井有條,總算讓西周緩過一口氣來。在周宣王長大成人後,二人還政於周宣王。(也有說是共地伯爵,名和,代行天子事兒,故稱共和,在周宣王長大後還政於宣王,自己辭職回家。)

大家可以想一下,周宣王的爺爺周夷王幹的就不咋地,落得個諸侯覲禮不明的地步,統治日益削弱;他的老爹周厲王更是瀆職被殺。待西周王朝傳到他這裏,統治的難度可想而知。

也是西周氣數未絕,天可憐見,周宣王比他爺爺和他爹要強上不少。在諸位賢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人的輔佐下,周宣王積極的向他的老祖宗文、武、成、康等明君學習,西周王朝的統治慢慢的好了起來,赫然中興。

整體來說,周宣王雖然勤政,但也比不上武****書受戒、戶牖置銘。統治中興,卻也比不上成王、康王那時候,教化大行、重譯獻稚。

戶牖置銘和重譯獻稚也是兩個曆史典故。話說周武王統治時期,曾經詢問薑尚:“尚父,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薑尚就給了武王很多的建議。武王為了警示自己好好工作,在宮室之內,不管是床頭桌子、牆壁柱子、杯子椅子,隻要是能刻的地方,都刻上勵誌名言。而他自己,也積極努力的去實施,天下由此繁盛。此為戶牖置銘也。牖(音有)者,窗戶也。

重譯獻雉則是指周成王期間,古越裳國進貢白雉(音至,野雞。)之事。重譯獻雉語出《後漢書.南蠻傳》:周公居攝六年,製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大意就是說:周公輔佐成王,實行仁政,天下太平,各國紛紛前來進獻貢品。越裳經過多次輾轉,帶著翻譯來獻白雉。使者拿著禮品說道:“吾國君身處外國,近來無疾風暴雨之患,度中國有聖人出焉!故遣微臣前來朝賀。”這時候,周公姬旦正在替周成王輔政,便接受了他們的禮品,將其供奉在文王的廟裏。(沒舍得吃,也不知送的是活的白雉還是標本白雉。)後來,常用此語比喻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越裳國便在今天印度所轄的阿薩姆邦附近,包括緬甸北部和孟加拉國東南沿海的狹長地帶,也就是史書上的大秦婆羅門國。由此可見當時西周的繁榮昌盛,真正是萬國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