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衛桓公聽了公孫滑的話,起兵前去伐鄭。鄭莊公早早的便接到情報:公孫滑領著衛桓公前來討伐。不敢怠慢,鄭莊公趕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和群臣商量對策。
公子呂上前奏道:“此既斬草不除根的結果。公孫滑不識抬舉,僥幸逃得性命,不知珍惜,必是托言欲救薑氏夫人,前來討罪。衛侯不知共叔段謀反之事,方敢公然起兵前來。依臣之見,主公可給衛侯修書一封,告知真相。衛侯若知真相,豈能久留?必然調兵回國。如此,僅剩公孫滑一人,何足道哉?”
鄭莊公點頭說道:“卿言是也!”當即修書一封,遣人交付衛桓公。書中略言道:
寤生向賢君請安:
家門不幸,吾弟竟起兵謀反,實在羞向賢君傾訴。吾母薑氏溺愛太叔段,與其一同密謀造反。祖宗基業,不敢斷送於吾手,萬不得已,方領兵相抗。孰料吾弟癡愚,竟然兵敗自殺。吾母薑氏聞太叔段身死,自覺愧對祖宗,欲避居潁地。吾心甚不安,早已將母夫人恭迎回宮中奉養,國人皆可作證。賢君為吾家門之事辛苦一遭,吾心甚愧。望賢君不要聽信謠言,被人利用,徒傷鄰裏和氣。
衛桓公接信一看,恍然大悟,拍著腦門子直跺腳:“呀嗬,原來如此。本欲趁機顯威,撈些實惠,鄭伯如此,時機不再也。”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人將道義看的是非常重的,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滿嘴的仁義道德。”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確實也造就了不少真正的仁義道德之輩,但肯定也有假的呀。就像現在******,誰能保證,沒有借著******的引子聚斂錢財的?孟子也說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家看,道義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衛桓公就算是一心想著擴張勢力,也必須找個說的過去的理由才能行動。以後的諸多諸侯,基本上都是抱著撈好處的心理,才去幫別人打仗的。此時衛桓公見伐鄭沒了借口,趕緊派使者召回公孫滑說率領的衛國軍隊。卻不想公孫滑報仇心切,加上年輕人腿腳快,乘著廩延沒啥準備,此時已經將其一舉攻下。
鄭莊公接到消息大怒不已,喝罵道:“豎子竟敢偷襲?”當即派大夫高渠彌領著兵車二百乘,前來奪城。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衛國的軍隊接到衛桓公撤兵的命令。衛兵一看:嗷,不用打了。好啊!趕緊回家吧。也不需公孫滑同意,徑自回國去了。
當高渠彌領兵前來的時候,衛國軍隊已經撤走,隻剩下公孫滑自己的這點人眾。公孫滑見鄭兵來到,心中大懼,領著眾人慌裏慌張的逃奔衛國去了。
公子呂此時亦領兵前來助戰,見公孫滑逃跑,領著本部人馬隨後便追,一直追到衛國的大門口。
衛桓公聞報,心說大事兒不好,暗自琢磨道:咋個意思呀?鄰裏鄰居的,寡人亦未傷鄭人一兵一卒,汝兵至衛郊,是何意也?趕緊召來群臣商議對策。
公子州籲(音玉)雙目圓睜,喝道:“何懼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戰便是!”
大夫石碏(音確,敬的意思)上前奏道:“不可。鄭兵來此,必因主公助公孫滑出兵之故。前數日,鄭伯曾有書信至衛,主公接信撤兵。雖說衛兵已歸,卻未有回書至鄭。趁此機會,主公正可寫封回書,稍示意恭敬之意,鄭兵必不戰而歸也。”
衛桓公聽了,微微點頭,當即命大夫石碏寫就回書。石碏領命,提筆寫道:
給上王卿士請安:(先拍一下馬屁,將正規職稱說出來,輕輕的拍一下。)
寡人誤聽鄭公孫滑之言,其雲:君殺胞弟,囚禁薑氏,致使親侄無家可歸。寡人為賢君名聲考慮,方遣人入鄭,以觀究竟。至賢君書信至,方明所以,原是太叔段謀逆,薑氏偏袒。寡人既知原委,不敢怠慢,當即召衛軍歸衛,不敢犯鄭地秋毫,望賢君明察。公孫滑如何處置,還望賢君示下,勿傷鄰裏之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