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品 大義滅親(2 / 2)

回過頭來再說鄭莊公,見到五國的軍隊都已經各自回國,鄭國之圍已解,正想派人去長葛打聽公子馮的消息。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人來報道:“公子馮從長葛逃歸,正在朝門外求見。”

鄭莊公忙命人將其召入,問道:“公子不在長葛休養,因何至此?”

公子馮見了鄭莊公,就像見到了親人一樣,撲倒在地,抱著鄭莊公的大腿邊哭邊說道:“長葛城已經被宋兵所占。吾舍命逃歸,君侯定要護吾性命!”說完,大哭不止,哭的這個傷心呀。

鄭莊公趕緊安慰道:“公子放心便是,且去安歇。”命人領著公子馮還去原來的館舍居住,又令人多予糧米金帛等物。

沒過幾天,鄭莊公便接到州籲在濮地被殺,衛國已經另立公子晉為君的消息。鄭莊公言道:“雖是州籲領兵來伐,然此時州籲已死,此事與衛侯晉毫無幹係,且不予追究。但五國聯軍的盟主乃是宋國,寡人欲興兵伐宋,出此惡氣。”話說當時的宋國在眾多諸侯國之中,也是金字塔般的存在,出了齊、魯強國外,宋國實力最強。鄭莊公敢去宋國找茬,可見鄭國的強大和鄭莊公的野心。此番發送,明顯就是要去立威!鄭莊公召集大臣,將自己的想法對他們一說,最後問道:“寡人欲伐宋報仇,卿等有何良策也?”

祭足說道:“前者五國合兵來伐,今吾鄭國若單單伐宋,其餘四國亦必懼主公討伐。萬一諸國聯合救宋,此戰難矣。依臣之見,主公可遣人去陳國通聘請盟。待此事成後,複厚賂魯國,魯公子翬貪婪妄為,兵權在手,容易拉攏。待魯、陳兩國皆與鄭盟,宋勢孤矣,此戰必勝。”鄭莊公聽了,頓時眼前一亮,當即令使者去陳國講和。

陳桓公聞鄭國遣使者來講和,忙召群臣來見,言道:“寡人方與四國合兵伐鄭,雖說最終沒有動手,但仇怨已結。剛過這麼幾天,鄭伯便遣人講和,此必有詐。”

公子佗言道:“親近賢德,和睦鄰裏,此國家之福也。鄭與陳實緊鄰也,今鄭君遣人講和,主公不該拒絕。”

陳桓公擺了擺腦袋說道:“鄭伯此人狡詐非常,不可輕信也。宋、衛皆大國,寡人亦未見鄭與二國講和。其先和寡人,必有謀也,焉知此非鄭伯離間之計耶?且前數日寡人方與四國合兵伐鄭,今若先和鄭國,宋公必怒。既和鄭國而失宋國,非善計也。”因此,不肯接見鄭使。使者無奈,隻得回鄭複命。

鄭莊公聞陳侯連使者都沒見,那是相當的生氣:太不給麵子了!你一個小小的陳國,竟敢拒絕我鄭國的橄欖枝?派使者請成,那是瞧得起你,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當即大怒道:“陳國所依仗者,不過是宋、衛二國罷了。衛國叛亂初平,自顧不暇,焉能顧及陳國也?待寡人與魯國成盟,便要聯合齊、魯二國,先伐宋後滅陳!”

祭足聞言趕緊勸道:“不可!鄭強而陳弱,且鄭先請和,陳有所疑,亦宜也。依臣之見,主公可密令邊界戍卒,乘其不備,偷襲陳國,多捕男女俘虜,此必大勝。待事成,主公再遣善辯之人將俘虜送歸,借此表明主公請成之心。如此,陳侯必應之。待與陳國成盟,再議伐宋之事,方穩便。”

鄭莊公沉思一番,且壓下了心中火氣,言道:“卿言是也。”果真依祭足之計,密令戍卒五千,以打獵為由,偷偷的滲透到陳國,大肆擄掠陳國百姓、物資,大勝而歸,得俘虜無數,輜重百車。

陳國戍邊將軍不意吃了這麼大的敗仗,趕緊上報陳侯。陳桓公唬的大驚失色,忙召群臣商議。君臣眾人正商量著該怎麼辦呢,門吏進來報告道:“有鄭使潁考叔手持鄭國國書,在朝門外求見,言欲歸俘虜。”

公子佗聽了,忙說道:“此乃鄭國請成之意,主公不可推脫也。”

不知鄭、陳兩國能否和好如初?請繼續關注《小品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