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玩嗎?”
“還有……一起上學放學。”
朱明月尋思著怎麼用兒子聽得懂的語言解釋朋友兩個字,突然想起前不久在網上看的一篇文章,叫《中美教育講述不一樣的灰姑娘》,文章中講述了中國和美國的老師,在給同學們講解這篇故事時,采用的思路和方法的迥然不同。 非常棒的一篇文章,或許今天能派上用場。
對於中國的教育模式,朱明月非常熟悉,這麼多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從來沒有改變過。關於《灰姑娘的故事》,用腳指頭都能想象得到,中國每一位語文老師講課的程序與方法基本相同:
上課鈴響,老師走進教室,同學們坐好。
老師走上講堂,第一句話通常說的是:“今天上課,我們講《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預習了嗎?”然後教室下麵就會伸出一些不太多的小手。
老師開始邊念課文邊問問題:“《灰姑娘》是格林童話還是安徒生童話?它的作者是誰?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跡如何?這個故事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通常這個時候,聰明的學生都在思考一件事,趕緊記下,剛才老師問的這些肯定要考的。還沒反應過來的同學,老師會再提點一下背誦的必要性。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在課本上畫上一道道標記。
老師繼續提問:“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誰先給分個段,並說明一下這麼分段的理由?”
課堂裏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永遠是那麼幾個熟悉的麵孔,而這幾個同學往往也是老師眼裏的優等生,容易得到特殊對待。
“還有這句話是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大家注意這個詞,我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詞,為什麼不如作者的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段話如果和那段話位置換一換,行不行?為什麼?這段話用了哪幾個形容詞?哪幾個動詞?還有這幾句話要熟讀,最好背誦下來,可能會考……”
課上到這兒的時候,學生們開始走神,有的開小差,有的講小話,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東張西望,一個接一個,似乎有傳染。
老師很生氣,粉筆頭很快在空中飛舞,彈無虛發,精準無比,如果他想瞄準腦門,就絕不會扔到身上,如果他想扔到你的課桌上,就絕不會掉到地上。扔完粉筆頭,老師又苦口婆心地教導起來:“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有個好工作……你們要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再不專心聽講,叫家長到學校來。”
前麵所有的話,學生們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唯獨最後一句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馬上,所有孩子都會端正坐好,正視黑板,聚精會神。
老師又繼續講課,同學們盼望著時間早點過去,下課鈴聲早點響起。
朱明月決定今天借用美國的教育方式,重新講一遍這個故事,順便引導兒子初步認識一下朋友的含義。
“兒子,你最喜歡故事裏的哪一個?最不喜歡哪一個?”
“我最喜歡灰姑娘,最不喜歡後媽。”
“為什麼呢?”
“灰姑娘很漂亮,很善良啊。後媽很壞。”
“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朱七七犯難了,皺著眉頭想了半天:“不知道。”
“後媽最愛誰?是自己嗎?”
“不是,她最愛灰姑娘的兩個姐姐。”
“噢,那她應該不算一個很自私的人,對不對?灰姑娘的後媽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很好,在她兩個女兒的眼裏,她是好人還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