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蕭裕之亂(3 / 3)

待蕭屯納回稟實情之後,蕭裕立即派蕭珠展前去遊說蕭懷忠。二人一見麵,便直接了當切入了主題,懷忠先探問道:“若舉大事,都與誰聯手?”

珠展隨口應道:“還有五院節度使耶律朗和你一同做為外援。”

懷忠推說:“事情緊急,理當精心籌備數日,免於後患,三日之內,我必如約率部開到中都城下。”

“一言為定!”珠展隨即起身告辭而去。

待蕭珠展走後,懷忠左思右想,總覺得此事實為不妥,隻因他與耶律朗一直不和,在此事上一同聯手惟恐生變,再者蕭珠展曾參與過****的反叛,此人反複無常不可輕信。為保全性命,他就派人先將實情密告了海陵。

當夜,蕭懷忠就密捕了耶律朗,作為人質以防不測。與此同時,約索下書求布達相助,結果,布達將此信也轉交給了海陵王。

當蕭懷忠的密使被梁充帶到海陵王麵前時,密使呈上了蕭懷忠寫給海陵王的密信,海陵看罷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海陵王當即召見兵部尚書元宜,下令立即緝拿了約索等諸位叛將,並命武安軍連夜包圍了蕭裕的相府。

“元宜此次平叛,關係重大,蕭裕久在軍中,手中又握有重兵,朕必須先發製人,方能一舉剿滅蕭黨叛臣!”

“陛下放心!元宜已在暗中監控約索的動向,中都守備萬無一失,如有叛臣逃脫,陛下可拿元宜試問!”

“不必說了,事不宜遲,你速返軍中,即刻動手緝拿叛臣,事成之後,朕願還你世姓耶律之稱,可免去賜姓完顏之稱!”

“謝陛下龍恩!”元宜起身就奔赴了軍中。

當夜,元宜就率軍包圍了相府,完顏亮親自到相府中堂去見蕭裕,麵對一言不發的蕭裕,他厲聲問道:“我平素對你不薄,你為何謀反?”

蕭裕慘然一笑說道:“當初,你、我和唐括辯等人煞血為盟,誓同生死,唐括辯勇猛果敢,所立奇功天地可鑒,他如此為你賣力,卻落得死無葬身之地,我怕重蹈複轍,故謀此舉。”

此刻蕭裕看了一眼聲色具厲的海陵王,接著說道:“陛下平素嫉恨太宗諸子,借臣下之手已誅殺怠盡,按律臣下理應九死,而無一生可求。如今還有何麵目去見列祖列宗,蕭裕願求速死。”話音未落,他便大步向門外走去。

麵對此情此景,完顏亮啞口無言,他抽身拔出了佩刀,劃向了自己的左臂,然後,用手指蘸血塗在了蕭裕的臉上說道:“天地明鑒,當知朕心無愧於盟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此刻,蕭裕毫無表情地繼續向堂外走去。完顏亮掩麵而泣,望著蕭裕的背影跪在了堂前。等候在堂外的侍從們,立即將蕭裕拖向了堂後,僅尊海陵之命斬立決。

次日天明,約索、蕭豐家奴以及其妻和豫王的一子、一女,被綁赴五門街前斬首示眾。蕭珠展及耶律朗,在西北招討司被就地正法。蕭屯納逃亡之後,在雲中被捕,不久,即被腰斬於市,和勒博畏罪自縊而死。

一場平叛的硝煙散去之後,助長了完顏亮平素多疑的心態,蕭玉因密接徒單氏入朝有功,晉升為尚書令,兼領大興府尹一職,也就是說當初與海陵一起密殺熙宗的核心人物,盡被他逐一誅絕。而蕭玉又一次因禍得福,逃過此劫。完顏亮一改任人為賢的用人之道,開始任人為親寵信奸佞之臣,放權於宦官縱亂朝政,導致了他的新政迅速滑向穀底。此時的梁充倍受海陵王的寵信,躋身於內宮總領一職,終日伴隨在海陵王的左右,在禁宮之內說一不二。原本是大杲家奴的梁充,在海陵稱帝之後,就為跟隨時任副元帥的大杲的妹妹元妃入宮,他竟親自下手為自己動了宮刑閹為宦官,梁充此舉使大杲大為震驚,立即升他為隨從統領,並命他護送元妃入宮。如此小人得誌,海陵王嘔心瀝血開創新政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貞元三年二月,完顏亮開始大刀擴斧地整肅吏製,首先調整了都元帥府以下三省的要員,以左丞相大杲為太尉、樞密使,右丞相張浩為左丞相兼侍中,樞密使仆散師恭為右丞相兼中書令。尚書左丞張中孚就地罷免,右丞張暉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劉萼為左丞,參知政事蕭頤為右丞,吏部尚書蔡鬆年為參知政事。

同年八月,因李德固病逝,完顏亮暫時推遲了賀宋正旦使赴宋的行期。直拖至十一月初,才命戶部尚書蔡鬆年為賀宋正旦使出使南宋。實際上完顏亮一心想滅掉南宋,繼而問鼎中原統一華夏,隻不過他覺得時機尚未成熟,不得不去作宋金議和後的表麵文章。為了進一步推行他南伐的大政方針,他決定再次改元正隆,正式為太祖移陵征派民夫,在大房山營造山陵,以表示他一統華夏的決心。

金正隆元年(公元1158年)二月,海陵王派刑部尚書紇石烈、婁室等十一人,分別在大興府治署以下各縣拘收田產、征用牧地,築營屯兵準備大舉南伐平宋。與此同時又命張浩起草了正隆官製,效法漢製首先在宮內院、監、府、司諸部之間推行新法。正隆官製針對女真人上層一承不變的勃極烈製度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繼廢止了三師、三公的傳統設置之後,又一次調整了都元帥府的內製,從根本上瓦解了宗族長老會控製朝政的格局。

完顏亮力排眾議,在全國堅決推行正隆官製。而在中都推行正隆官製確實比較困難,中都有別於各路地方官製,行政長官不稱留守,而稱府尹。大興府尹相當於中都市長之職,但從職能上看,大興府尹的權限卻遠遠超過各路都府留守的權限。

金中都大興府治署設府尹一員,正三品,掌管治署之內的行政事務,總判府事,兼領本路兵馬總督中都守備。正尹之下設同知一員,從四品,少尹一員,正五品,掌管通判府事。總管判官一名,從五品,掌紀綱總府眾務,分判兵案之事。府判一員,從五品,掌谘議參佐、糾正非違、紀綱眾務,分判吏、禮、工案事。推官二員,從六品,掌同府判,分判戶、刑案事。知事,正八品,掌管勾稽省署文牘、總錄諸案之事。

大興府治署機構龐大,諸部官吏各司其職,而每個部門均設有兩名首席吏員為主管稱為孔目,一名女真人,一名漢人,分管該部下屬。孔目之下擁有吏員若幹名,而各部以此類推,各司相擾,分工不清,人浮於事。

麵對大興府治署這種龐雜無序,紛亂不清的狀況,張浩上疏力諫大興府要裁員精減機構,他說:“依照新法大興府治署的吏員應減至75人即可,其中漢族吏員60人,女真族吏員15 人,另外還有100名吏員分屬各部,充任書吏、差役、捕快等職,隻要盡職盡責恪守常規,大興治署辦事效率必高於前者。”完顏亮當即應允了張浩的勸諫,更新了大興府治署的吏製。

實際上,當初完顏亮擴建中都城之時,不僅從格局上按照大宋建製擴建了中都的規模,而且在行政機構上也依據漢製逐步完善了大金官製。金貞元元年四月,完顏亮入駐中都之後,就著手改革了中都的各級行政治署,改遼代析津府為大興府,統轄周邊十縣、一鎮,當時大興府擁有人口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二戶。無論從那方麵衡量,當時的中都城已經是北方最大的都市了。

中都城內所設的大興府治署是主管中都內外事物的行政機構,在此基礎上又設立了都轉運使司,主管大金國經濟方麵的事物,都轉運使司與大興府署是平級治署關係,沒有任何關聯。都轉運使司下設都勾案、戶籍案、鹽鐵案、支度案以及開拆案等五個部門,各案無論大小均設有兩名孔目官主持各案的日常政務,全司共有司吏98人,其中漢族司吏90人,女真族司吏8人,分管諸司的專職業務,相當於今天國家下設的經貿機構。都轉運使司內設許多專業性機構,其中有都麴使司,主管釀酒行業的生產以及稅收;都商稅務司,主管商業流通領域內的諸項稅收;中都鍍鐵院主管黑白鐵的生產與流通、中都木場主管木材的調運與供應、中都流泉務主管典當行業的稅收、中都永豐庫主管珠寶及貴重物品流通方麵的稅收、京西柴炭規運場負責中都城內的柴炭供應。以上諸司的設立,使中都城真正躋身於北方都會的地位。其職能所控範圍遠遠超出了京畿地區,並迅速擴大到黃河上下,從而為完善中都城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發展空間。隨著中都城內外經濟的發展,與其緊密相關的社會治安管理問題也開始倍受關注,海陵王進駐中都之後,很快就設立了中都警巡院,中都巡警院是女真人專門設立的警察機構,最初警巡院的警巡使和警巡副使均由女真人來擔任,隨著社會治安的逐步穩定,後來就不那麼嚴格了,漢族官吏也可以擔任此職。中都巡警院不僅是維持治安的保安機構,而且還是一支配備精良的衛戍部隊。

金中都設立的大興府治所,應該是中央到地方直轄範圍之內的二級行政機構,所轄範圍擁有十縣、一鎮的廣大區域。全城62坊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東屬大興縣管轄,西屬宛平縣管轄,此兩縣的設置相當於區三級的行政機構。兩縣下轄數廂,每廂又設立廂裏,負責宣風導俗,貫徹大興府尹分派下來的各項事宜。一般廂一級的機構設立在大寺之內,也就形成了遼、金時期特有的府、寺一統製,因為遼、金同屬遊牧民族,立於部落之間的大寺,則成為勾通相鄰部落的中心,府、寺一統製也就一脈相承地沿襲下來。以著名大寺來掌管“廂邑”的職能,每廂又下轄數坊,這樣就形成從上至下的係統行政管理機構。至於中都城內的區域行政管理貫徹實施,還是以坊為單位推行的坊裏製,各坊設立坊正。(相當於今天的社區居委會)因為每坊內都有大小幾座寺院,所以坊正下麵是以寺為單位的“千人邑”。所謂“千人邑”是金中都特有的一種社區管理模式,以寺院為單位每坊劃分出幾的區域,由寺院的住持負責該區內的佛事以及民事,因此合稱為“千人邑”,寺院的住持就是邑頭。

金中都城內的大寺分布在東、西、南、北各處,共計十三座大寺院。大興縣下轄城東七座寺院,分別是仙露寺、聖安寺、大悲閣、崇孝寺、天慶寺、心寶寺、憫忠寺。宛平縣下轄六座寺院,分別是昊天寺、竹林寺、弘法寺、天王寺、奉福寺、淨垢寺。這十三座大寺院享有“廂邑”的職能,其餘的大小寺院均屬於“千人邑”的範疇。

一座規模宏大的中都城內,寺廟、道觀隔街相望,佛塔,經幢遙遙相對,有如步入天國一般,把人們帶入了神奇的遐想之中。遼、金兩代興佛的現實,將古老的薊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致使與佛事相關的產業發展迅速,進香用的佛香大多產於中都,佛像,佛經的印製也出於中都。這些與佛事相關的產品不僅供應中都人的消費,還要遠銷外省,北至上京,西去雲中,京兆等地區的佛事所需,都要由中都來提供。可見當時中都城內與佛事相關產業的生產規模之大。

金中都的擴建與海陵王的南遷,使燕京古城迅速崛起,中都的擴建不僅在規模上把一座宋城北移至燕京,宋、金兩國開展的互市,同時也促進了經濟上的南北交融。商賈們為追求更高的利潤紛紛北移,加速了金中都的崛起,使中都逐步替代了北宋汴京的地位,躋身於控製南北的首善之區,形成了經濟中心北移的局麵。大批南人北渡的勢頭,已無法阻擋。

同年十月,完顏亮正式頒布正隆官製,自此確立了大金國的政治製度。第二年金朝開始自鑄銅錢,更新貨幣。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二月,中都設置鑄造局,並設東西兩所錢監,東曰寶源在薊賓坊內,西曰寶豐在富義坊內。所鑄銅錢的正麵鑄有“正隆通寶”四個漢字,其文出自蔡圭的手筆鋼勁峻永。輕重如南宋小平錢,但銅質要優於小平錢,正隆通寶投放市場後與舊錢通用。

完顏亮的雄才大略,使女真人一時威震南北,海陵王南遷之後的文治武功,為後來的大定、明昌兩代盛世奠定下良好的政治、經濟基礎。完顏亮一手創建的中都城,雖說在曆史上僅存了62載春秋,就其曆史意義來講卻十分深遠。由於中都城的建立,薊、燕之地從根本上轉變了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方麵的各種職能,從勾通南北的戰略地位,逐步轉變為統轄南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繼而躍居為力拔頭籌的首善之區,形成了名符其實的都城。

燕京這片小平原也曾是華夏先祖的發祥之地,在數千年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它也隨之發生了滄桑巨變。追述先宗,在軍都山下阪泉池邊,記述過一段先祖創業的艱辛,炎黃二帝在阪泉結盟,加速了逐鹿中原統一華夏的進程。堯帝興邦,外放共工固守幽州,據胡夷於燕北安扶萬民。薊、燕之地,自古以來唇齒相依,殷商開疆、周王定國,均在薊北建方立國,遣嫡脈宗親駐守要塞衛戍邊陲。曾幾何時,武陽城的殘垣,右北平的狼煙,令東胡人望而生畏;上穀烽火,漁陽簫鼓,也曾使匈奴人魂斷關溝;劉淵起兵,慕容入燕,五胡紛爭,自古爭奪薊燕者,多為偏安一隅。而完顏亮則橫跨燕山南北,連薊燕以控東西;從此一改依山守險為擴土拓疆,疏邊塞為通衢,集商賈、容百業而CD會虎視中原。在史詩般壯闊的旋律中,融入了一段超凡的華彩樂章。完顏亮的大舉南遷是在尋求一種更新,他充分利用了薊燕之地的地理優勢蓄勢待發,他以非凡的魄力廢祖製、遷都城、更吏製、興新法,為實現振興女真統一華夏的夢想抒發出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