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那些還未養成讀書習慣的讀者來說,貝特爾斯曼又采取了一種極不尋常的廣告手法。

當一位未表明身份的人與你在地鐵,汽車或街道上閑談時,你也許會驚異發現你們倆的談話中心會自覺不自覺地集中在“貝特爾斯曼”出版集團身上,當你還未弄清楚如何時,你已經答應了對方要買“貝特爾斯曼”的書了。而且當你去買書的時候,天知道“貝特爾斯曼”怎麼會曉得你是它的新顧客,並且隨書還會附上一份熱情洋溢的問候信。有了這樣的禮遇,你又怎能下次不登“貝特爾斯曼”的門檻呢?

“貝特爾斯曼”就是以不尋常的廣告方式既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又使得“貝特爾斯曼”有了直接與讀者交流的機會,使它了解該出版什麼書,緩出或者幹脆不出什麼書。

在“貝特爾斯曼”的出版計劃裏,幾乎無所不包地使用紙、唱片和膠帶的一切出版物。從徒步旅行地圖到動物百科全書,應有盡有。全麵的出版計劃使它的讀者群保持著多層次的特點,層次多,讀者也就多。當然,“貝特爾斯曼”有它自己的出版重點,但采其一而不排其他,適合多種的讀者口味,以便在時機成熟時靈便地轉換出版重點,而不致於引起讀者的疑惑或反感。這也是“貝特爾斯曼”出版集團成功的秘訣之一。

對於本企業的職工,這家康采恩一直大膽地給予了很大的自由。按照莫恩的話來說,這有利於調動職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從1970年以來,這家康采恩每年都拿出一半以上的純收入給職工分紅,賴因哈德莫恩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最昂齎的工人也就是最廉價的工人。”這句話可以兩方麵理解。一是指工人的收入高,這樣可以提高職工的企業向心力,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二是指工人的文化水準高。莫恩從不吝惜資金去讓職工進修,這裏蘊含著莫恩長遠的眼光,高水準的員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職工的勞動效率,和職工改進工作方法的熱情,花小錢而賺大錢,這是賴因哈特莫恩的如意算盤,而事實上,他的這個算盤是打對了。

藝術和財富的方程式

阿蘭·佩蘭(Alain Perrin),1942年生於法國南特。1968年受聘silver Match公司,1975年從商務專員晉升為“馬斯特”公司總經理,其間享有“善於對外開拓”的美譽。1981年,以其超凡出眾的經營能力和傑出表現榮升“卡蒂埃”公司董事長。

為將公司發展為一個超級現代化企業,阿蘭·佩蘭致力於產品高度多樣化,使其公司產品以“高貴典雅又不失時髦”聞名世界。

熱愛生活是阿蘭·佩蘭最突出的特點,其人熱愛體育運動,對當代藝術更是如癡如狂,同時他又對名酒的品嚐有獨到的見解。身為眾多孩子的父親,阿蘭·佩蘭永遠年輕富有活力。

結束了“動蕩不定而又不安分守己的學校生活”,1968年,運用在“經濟與企業行政”專門學校所得的有限的專業知識,阿蘭·佩蘭在Silver Match公司董事長R·奧克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開始逐步積累自己的財富——經驗。

Silver Match意為銀器競賽公司,這家公司在當時推出一種聞名全世界的橢圓形高級打火機。這種橢圓形打火機做工之精美,外型之別致,使消費者愛不釋手,其價格雖然昂貴,但銷售勢頭卻數月未見有所減緩。

麵對董事長R奧克滿意歡暢的表情,阿蘭佩蘭深深被這種精美豪華時髦的係列用品的魅力所動,他知道這一行業的潛力是取之不盡的,這就是財富。

經過4年的不斷摸索,反複探討、論證,阿蘭佩蘭更堅定了從事“係列用品開發”這一事業,認識到了一係列的企業不能適應的弊端。這對阿蘭佩蘭以後的商業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1972年,像多數胸懷大誌的青年一樣,阿蘭佩蘭帶著一顆虔誠之心進入自己中意已久的國際化大公司“卡蒂埃”當一名見習商務專員,踏出自己成功之路的第一個腳印。僅僅三年,阿蘭佩蘭所付出的努力就得到了回報,此時“馬斯特”生產的男女豪華時髦係列用品風靡歐美,“男女豪華時髦係列用品之父”的桂冠堂而皇這地戴在了阿蘭佩蘭的頭上,身為“卡蒂埃分公司——馬斯特公司”總經理的他並未懈怠,在獨霸這一行業的雄心指使下,進行了足以令同行瞠目結舌的一係列重大改革。

做為卡蒂埃公司的高級管理職員,阿蘭佩蘭利用手中所有的權限,對“馬斯特”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擴充後的銷售機構寵大而又不失精練,程序井然,世界各地的銷售網點以超高速的增長率,令“卡蒂埃”步向鼎盛。

新產品開發研究機構,以精益求精為宗旨,煞費苦心地開展新產品的研製,機構中不斷加入年輕的新生力量,督促著所有人員不敢有一絲懈怠,奉獻給公司一批批精雕細琢的新產品,新式樣,令同行企業望塵莫及。由於對搞信息與反諜報的重視,阿蘭·佩蘭對其手下的信息機構及保安機構萬分苛刻,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從此直至今天,卡蒂埃公司每天有大量的各種信息從各信息小組反饋上來,供公司高級裁決人員做出抉擇,製定出種種近乎於完美的計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旦我們掌握著我們設置的網點的各種消費信息,我們就要製定出一係列相應計劃。那樣,推出新產品時,我們都有必勝的把握,我們從來不把商品盲目投放市場。”

“卡蒂埃”隨著阿蘭·佩蘭的銳意革新蒸蒸日上,分店多如過江之鯽,有卡蒂埃網點的國家日益增多,營業額大幅度上升。為阿蘭·佩蘭獨掌公司大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也就在同時,阿蘭佩蘭給同事們呈現出一個“惹人討厭”、“好走極端”、“迷信”、“追求完美”,而又“討人喜歡”、“講義氣”、“有熱情”的混合體,職員同事們衷地喜歡上了這個真正的帥才。盡管他有時是那麼令人難以忍受,但他的天份,他的能力為他贏得了理解和信任。

1981年,“卡蒂埃”與“珠寶”兩公司合並,老板——阿蘭佩蘭,一個真正的“超職業意識”者,一個對產品“心善盡美”的獨裁者,登上了“卡蒂埃”帝國的寶座,成就了他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為之奮鬥多年的“心願”,一個“企業主”,一個真正的“企業主”,這一年阿蘭佩蘭39歲。

僅僅在阿蘭·佩蘭就職“卡蒂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數小時後,“卡蒂埃”高級管理班子就發生了變化,阿蘭佩蘭知道,要使企業成功地過渡到自己預計的軌道上,一切都要看企業中職員的人品素質方麵是否達標,高級管理班子必須調整!進一步改革全公司信息、銷售機構,積極尋聘各方麵的專家、技術尖子,務必向全體員工重申“卡蒂埃以完美的質量求生存,力爭盡善盡美”,這是完美主義者的信條。今天,這一信條成了阿蘭·佩蘭的座右銘,也正是這一信條使阿蘭·佩蘭以其傳統而又獨特的方式步向成功。

作為新一代的企業家,阿蘭·佩蘭煞費苦心地建立了一個感情融彙、活力充沛的管理班子。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每一個下屬接觸,使下屬們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上企業主後的阿蘭佩蘭,十分不喜歡拋頭露麵,他認為“卡蒂埃”才是“明星”,而自己應是個將軍,“像卡蒂埃這樣的買賣老讓人提心吊阻,老得為它操心”,也許這就是“卡蒂埃”的信息機構為何如此龐大的根源所在吧!對於一直“提心吊膽”的阿蘭·佩蘭來說,一切的結果是很圓滿的,也是應該的,他對自己的一切似乎都很滿意,隻有一點,那就是探討藝術的時間是他用盡辦法也隻能疲於奔命的。

藝術對於阿蘭·佩蘭來說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主要原因,致使他寧可放棄豐盛的午餐也要去參觀畫廊。一次,阿蘭·佩蘭去墨西哥落實當地市場,34小時後回到巴黎,有誰能相信其間他到過美國的選拉斯參觀了一個私人畫展。

在若伊——若紮斯,阿蘭·佩蘭成立了一個卡蒂埃基金會,主要展出在世的藝術家作品,通過這一場所使藝術家與觀眾相互溝通,這決非阿蘭·佩蘭在這方麵追逐時髦。

“如果我不了解藝術界每天發生的事情,我就不可能推出新產品,不可能開展公共關係的活動,不可能做好大規模的廣告宣傳。”這些話出自阿蘭·佩蘭的口中似乎意猶未盡。

到1981年為止,全世界有122家商店經銷卡蒂埃的男女豪華時髦用品;有124個國家有卡蒂埃的網點;營業額已高達30億法郎。

也是到1984年止,“卡蒂埃”具有最高管理水平的職員,也就是阿蘭·佩蘭的助手們,都不滿30歲。阿蘭·佩蘭從來也沒有忘記,當年自己從一個年青的商務專員到董事長的奮鬥曆程中,對他的年富力強,對他的信任乃至於大膽地為他的事業進行投資的人們對他的一生所起到的作用,適對於阿蘭·佩蘭是一個永恒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