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氣病的飲食療法(3 / 3)

參棗湯(《十藥神書》)

黨參15克,大棗20枚。將大棗用冷水浸泡1小時,後用文火煎煮上藥。

每日分2次服用。補中益氣,養血生津,補脾益血。對氣血虧虛的貧血患者,久服有效。

紅棗羊脛糯米粥(《飲食療法》)

羊脛骨1~2個,紅棗30枚,糯米100克。敲碎羊脛骨與紅棗、糯米共煮成稀粥,調味服食,1~2日服完。補腎填髓,益氣補脾,生血養血。用於貧血,紫癜的治療。

補髓蜜羹(《中醫學》)

牛骨髄、生山藥、蜂蜜各250克,冬蟲夏草30克,眙盤粉30克。共搗勻入磁罐中,放鍋內燉30分鍾。每服2湯匙,每日2次。滋肺補腎,補血益氣,為峻補脾腎之良藥,改善骨髄的造血功能。適於脾腎虧虛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紅棗龜膠凍(經驗方)

生地、麥冬、阿膠、龜板膠、冰糖各50克,紅棗100克,先將生地、麥冬、紅棗加水煮取濃汁500毫升,棄藥渣留紅棗另食。將阿膠、龜極膠加水100毫升,隔水蒸化,傾入藥汁加冰糖50克,黃酒20毫升,慢火收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育陰潛陽,補血止血,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用於陰虛勞熱型血小極減少性紫瘢,服兩劑(20天)可見顯效,

當歸生薑燉羊肉(《飲食療法》)

羊肉250克,當歸30克,生薑15克,上藥加水少許,隔水蒸爛,加黃酒少量去其膻味,加適量食鹽作料。

每日1次佐膳。補氣補虛,活血止痛,補血調經,用於血虛偏寒及月經後期者。

烏梅糖水(《飲食療法》)

烏梅肉15克,紅糖適量,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

又法,烏梅肉500克,煎3次,共取汁1000毫升,文火濃縮到700毫升左右,加白蜜300毫升收裔。糖水分2次服,每日2次;眘,每服10毫升,或以開水衝服,每日2~3次。收斂生津,用以治溲血、下血,諸血症。常用此方治崩漏,月經過多有顯效。

烏雞湯(《飲膳正驀》)

雄烏骨雞500克(切塊),陳皮3克,良薑3克,胡椒6克,草果2枚,蔥、醋適量。文火燉爛,吃肉喝湯。益氣補血,補髓填精,理氣醒脾,溫中暖胃。用於婦女痛經之厲於氣血雙虧或偏於虛寒者。

黃芪捕烏骨雞(《飲食療法》)

烏骨雞1隻(約重1000克),去毛及內髒、留肝腎,黃芪50克。將黃芪塞入雞腹內,加水適量,隔水蒸爛,加食鹽少許調味。吃肉喝湯,隨意服食。養陰益血。用於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痛經血虛頭暈等症,

蓮子掛圓山藥粥(經雎方)

蓮子(去芯)、掛圓肉各50克,文火煲湯,加山藥粉100克,煮粥。每日食1~2次。補心養血,補益脾腎,扶正培本。用於習慣性流產者,懷孕後即服此粥預防最效。

雞鴿鶉高麗參(《中9食品報》)

母雞一隻(約重1000克),白鴿一隻,鵪鶉一隻,高麗參10克。將三物去毛及腸雜,洗淨,把高麗參放鵪鶉腹腔內,鶉放入鴿腔內,鴿放入雞腔內,將雞放碗內,封閉嚴實互煲蒸2小時,服汁食肉。大補肝腎,暖氣中益氣。治療崩巾,帶下,脾腎氣虛型先兆流產。

狗脊髄熬鮮藕(《象庭食療手冊》)

狗脊骨500克,鮮藕250克,鹽、蔥、薑、黃酒各適量。將狗脊骨洗淨,捶破,鮮藕洗淨、切成一寸長、五分厚的塊,放在鍋內,加蔥、薑、黃酒,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熬至湯濃藕熟,再力;;味精少許,即成。

每隔3日,服1次,數次有效。補陰清熱,養血生肌,涼血散淤。適用於病後血氣虛弱,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

紅棗燉兔肉(《家庭食療手冊》)

紅棗15枚,兔肉400克。味精、蔥.薑、鹽、黃酒各適量。將紅棗洗淨。兔肉洗淨,切成六分長,三分厚的塊。放在搪瓷鍋內,加蔥,薑、鹽、黃酒、清水適量,將搪瓷鍋放在菜有水的鐵鍋內,隔水燉熟即成。喝湯吃肉。用於過敏性紫癜,病後體弱。

首烏肝片(惠安堂)

鮮豬肝250克,首烏液120毫升,水發木耳25克,青葉菜少許,黃酒10克,醋5克,鹽0.4克,水生粉50克,醬油25克,蔥薑蒜共50克,聯合油(豬肉與豆油)500克,(實耗75克),將首烏放鍋內加清水煮熬至汁液,豬肝洗淨切八分長,四分寬,一分厚片,薑蔥蒜洗淨切好洗淨,把盱、首烏汁、醬油、黃酒、醋、及水生粉、湯調成芡汁。燒熱鍋放油,武火燒七、八成熟放豬肝片、快撈出,下蒜片、薑粒煸後再放肝片,青菜葉下鍋炒,然後將芡汁倒入炒勻,淋上渚油少許,下蔥絲、起鍋即成。食片,補肝腎,益精血,用於血虛頭隼等症。

參芪鴨條(成都同仁驗方)

老鴨一隻,陳皮10克,黨參15克,黃芪片15克,精豬肉100克,味精、鹽、黃酒、醬油、蔥段、薑片、植物油各適量。

殺鴨去毛雜洗淨,鴨皮上用醬油拌勻放入八成熱的油鍋內炸,至鴨皮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去油,用溫水洗去油膩,放入砂鍋內。豬肉切成塊,下沸水鍋汆一下撈出,洗淨血穢放入砂鍋內,黃酒、薑片、蔥、黨參、黃芪、陳皮、鹽、味精、醬油、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燜至鴨爛時取出,汆出原湯,將鴨子拆去大骨,斬成手指條塊,整齊地放入大湯碗內,將原湯倒入即成,喝湯食肉。益氣和血。用於脾胃虛弱的一切氣衰血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