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一個真實、不朽的形象。在他的身上,閃爍著共產黨人如磐石般的信念價值和似雨似露的人格力量。每個與焦裕祿相處過的人,都會在他的身上找到不同的閃光點。每個人眼中的焦裕祿,都會不一樣,正如他多樣的人格魅力。本章從戰友、同事、親人的角度,節選了五篇回憶文章,試著從這裏找找你眼中的焦裕祿……
第一節 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
一代楷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焦裕祿同誌離開我們已28年了,但是人們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記這位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兒子……
1947年,蔣介石破壞和平,撕毀停戰協定,調集重兵,向解放區大舉進攻。我解放大軍遵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進軍大別山,像鋒利的鋼刀,插進敵人的心髒。我們華東分局為了擴大解放區,開展解放區的各項工作,在各地區、各單位抽調一大批幹部,組成南下幹部大隊,集中在渤海之濱一個小村莊裏進行整風學習,待命南下。我當時在第一中隊第一分隊任分隊長,焦裕祿同誌擔任第二班的班長。
在整風學習中,焦裕祿同誌以他自己的苦難遭遇,字字血、聲聲淚地控訴萬惡的舊社會。
焦裕祿出生在山東省博山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裏,十幾歲的時候,地主討債,逼死了他的父親。他後來被日寇以“抗日嫌疑分子”的罪名,抓入監獄,過著非人的生活。以後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在煤窯裏,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精神上的折磨,激發了焦裕祿拚死反抗的決心。他在工友的幫助下,於1943年逃出苦海,逃回山東老家。回家後,貧困的家庭重擔就壓在他的肩上。為了全家人的生活,為了要活命,他又拖著瘦弱的身體流落到一個地主家當長工,受盡了地主的壓迫和剝削。焦裕祿同誌的控訴,感動得全班同誌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全班同誌高呼口號“不忘階級苦,不忘民族恨,牢記血淚仇!”紛紛表示:堅決在黨的領導下,要克服一切困難,挺進中原,解放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中原人民。
南下幹部大隊在同年十月自惠民地區出發。焦裕祿同誌所領導的第二班女同誌多,在長途跋涉中,其體力和男同誌相比確實差得太多了。但是,她們有堅強的革命意誌,有一顆火熱的心。她們背著沉重的行李,頂著刺骨的寒風,昂首闊步,挺胸前進。焦裕祿同誌為了很好地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帶好這一班人,他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在行軍中,他幫助體弱的同誌背背包,扛行李。到達宿營地後,他不顧自身的勞累,跑遍全村找房子,安排好男、女同誌的住宿,然後燒熱水給大家洗腳。他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每一個同誌。二班全體同誌一致讚揚焦裕祿同誌是他們的好班長。
南下幹部大隊進入敵占區後,奉上級命令強行通過隴海鐵路。夜幕降臨,狂風呼嘯,黑沉沉的天空,預示著一場暴風雪的來臨。午夜,風雪交加,狂風加雪打在人們的臉上,噎得人們呼吸都很困難,隊員們個個凍得渾身發抖。遠處村莊裏不時傳來狗吠聲,氣氛十分緊張。這支南下幹部大隊,是一支非戰鬥部隊,隻有幾十名警衛戰士。為了整個大隊的安全,戰士們臥在鐵路兩側的雪地裏,掩護同誌們前進。焦裕祿同誌為了順利地把二班全體同誌帶到安全地帶,不辭辛苦地跑前跑後,關照每一個同誌。雪越下越大,隊員們頂風冒雪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急行軍,拂曉到達了宿營地。不少隊員腳凍腫了,有的隊員雙腳都磨出了血泡。焦裕祿同誌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將自己的疲勞寒冷置之度外,為同誌們搬柴、點火、燒水,讓同誌們洗腳燙腳,還幫助同誌們烘烤被雪水打濕的衣服和鞋襪。
1947年12月,南下幹部大隊進入黃泛區。這裏一片淒涼悲慘的景象,更激起了焦裕祿和全體隊員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為了宣傳、教育、發動群眾,我們排演了富有階級教育意義的歌劇《血淚仇》。我們選中了焦裕祿這個苦大仇深的同誌扮演劇中主人公——“王東才”。雖然他隻有初小文化程度,但由於他貧困的家庭生活,艱苦勞動的磨練,使焦裕祿從小就養成一副倔強不屈的性格。因此,在排練中,他不怕累,不怕難,頑強地堅持排練。
我曾經問過焦裕祿同誌怎麼樣?有困難嗎?焦裕祿同誌說,沒有困難,因為劇中人王東才悲慘的遭遇和他苦難深重的童年有共同的命運,他決心把這個戲演好。他在駐地休息時堅持排練,在行軍途中他也背誦演唱台詞,這既活躍了部隊的生活,也減輕了同誌們行軍中的疲勞。由於焦裕祿同誌勤學苦練,終於成功地塑造了這個苦大仇深、最後掙斷身上的枷鎖、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的王東才。
1948年元月,南下幹部大隊到達中共豫皖蘇區黨委所在地陵縣,在聯歡會上,我們演出了《血淚仇》。雖然是嚴冬季節,天寒地凍,台下仍坐滿了當地人民群眾和解放軍戰士。當看到劇中人王東才一家被聯保主任、保長逼得家破人亡,賣兒賣女、妻離子散時,台下觀眾的心被憤怒的烈火所燃燒。聯歡會在“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的口號聲中結束。
不久遵照區黨委的指示,隊員們就地分配工作。焦裕祿同誌被分配在尉氏縣彭店區進行發動群眾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的群眾運動。我和焦裕祿同誌相處的時間是短暫的,隻有半年的時間,但是,焦裕祿同誌高尚的品質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自《難以忘卻的懷念——焦裕祿回憶錄》
第二節 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
1957年10月,我從前蘇聯學習回國後,組織上分配我到洛陽礦山機器廠一金工車間。在這裏,我和焦裕祿同誌整整相處了兩年多的時間……
一、難忘的第一麵
到洛陽的第三天,我拿著廠人事科的調令到一金工車間報到。在車間主任辦公室,第一次遇見焦裕祿同誌。
焦裕祿三十五六歲年紀,中等身材,黑黑的臉龐顯得有些消瘦。瞧他那沉靜的神情,就知道是革命熔爐裏煉過的、鐵砧上鍛過的人。他那兩條濃黑的眉毛含著堅毅果斷,剛毅的額上蘊蓄著革命的智慧,一條深深的紋路,顯示出以往歲月的艱辛。最惹人注目的是他那年輕的、意氣風發的臉上長著黑黑的胡子,目光炯炯有神。使人感到,老焦是位言必行、信必果、虛懷若穀的實幹家。
我走進老焦的辦公室,看見他正聚精會神地讀書。辦公桌上堆放著《機械工業企業管理概論》和《機械製造工藝學》之類的書籍。他見我走進辦公室,馬上起來親切熱情地跟我緊緊握手致意:“小趙,歡迎你學成勝利歸來!”接著,老焦點燃一支香煙,吸了兩口,開始說:“我們早就盼望你們學成歸來了。現在祖國正在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急需大批人才。”他指著桌上的書籍,仍帶著濃重的山東口音說:“黨號召我們向科學進軍,外行要變成內行。我隻能見縫插針利用時間看點書,學點知識。小趙,今後我就拜你為師了。”
人與人往往是很難理解的,人與人的心靈有時那樣難以溝通,有的甚至共事一輩子,也很難心心相印。我跟老焦初次見麵,僅僅瞬間,彼此之間的距離忽然縮短了,甚至消失了。我們好像成了久別重逢的戰友。我向他彙報了在前蘇聯工廠學習培訓一年的情況。老焦向我介紹了廠裏和車間的一些情況以後,繼續說:“我們廠的基本建設,將接近尾聲。小趙,組織已研究決定,任你為西跨工段的總工長。在車間沒有投產前,你的主要工作是協助蘇聯專家茹拉魯廖夫同誌負責車間的機床設備安裝,並兼作俄語翻譯。”
老焦還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趙啊!我雖然到大連起重機金工車間當過實習主任,向工人師傅和工程技術人員學到了不少知識,回來後還上夜校學習,但是,麵臨工業建設的新課題,我總是感到自己的知識遠遠不夠。”
老焦點燃一支香煙,接著說:“又紅又專是黨向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永遠沿著又紅又專的方向奮勇前進!”
二、心貼職工
在一金工車間,焦裕祿關心愛護每一個職工,視他們為自己的兄弟姐妹。青年女工張美英不幸觸電,從十多米高的電車上甩了下來,生死未卜,處於昏迷狀態,救護車把她送進醫院。大家都為張美英的傷勢擔心,老焦更是心急如焚,在安裝機床的現場找到我,說:“小趙,張美英出了工傷事故想你已經知道了。你停下工作,立即趕往醫院,告訴醫生,一定要不惜代價盡全力搶救張美英。這是廠黨委的決定。”
張美英在醫院搶救了六個多小時,我和老焦始終寸步不離地守在醫院。在她未脫離危險期前,焦裕祿天天去醫院探望。老焦曾多次告誡醫護人員,要盡責盡力精心護理。張美英的傷勢一天比一天好轉,老焦還經常去醫院探望並鼓勵她振作精神好好養傷。他自己還拿出積蓄,買些水果之類的東西讓她補養身體,小張對此感動不已。不久,張美英奇跡般地恢複了健康,痊愈後,馬上返回工作崗位。在以後的年月裏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焦裕祿對知識分子的關心和愛護是出了名的,他用自己的心靈之火,點燃起全車間知識分子和工人胸中的勞動激情,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陳繼光是車間的青年技術人員,195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機械係的機械製造工藝及其設備專業。在參加工作的短短幾年間他惜時如金,勤學苦練,不懂就問,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業務上出類拔萃,才華橫溢。陳繼光擅長機械加工工藝,特別對齒輪齧合理論及其加工製造,更具有頗深的造詣。1957年“反右”以後,陳繼光由於家庭出身、社會關係受到冷落,幾乎被打入“另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因得不到組織上的理解和信任,覺得有才難施,有誌難展,憂鬱不樂,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