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焦深諳知識分子的心態,在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他們最大的悲哀是報國無門,理解和信任是他們的第一需要。老焦還十分明白,現代化的機器設備,離開專家和技術人員,無疑是不行的。
在黨總支召開的會議上,老焦力排眾議陳述己見:“……我國自己培養的青年知識分子,我們應該在政治上嚴格要求團結幫助,工作上大膽培養放手使用,生活上體貼入微關心照顧。”老焦特別強調:“政治與技術是對立的統一。政治就是政治,政治與技術不能混為一談。技術是屬於生產力的範疇,它無階級性。”他繼續說:“我國的知識分子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自己的事業。我們沒有理由不信任他們。對待知識分子,應該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促進生產發展,加速經濟建設步伐。”
老焦主動和陳繼光交了朋友。他將陳繼光請到車間主任辦公室,推心置腹地交談:“小陳,你數年如一日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刻苦鑽研技術,在工作上已展露才華。可是,你每做完一項工作後,總要寫下詳細的筆記,是不是怕背後有人射冷箭,說三道四秋後算賬。”他還對陳繼光說:“你怕什麼,萬一出了技術問題,隻要你將原因講清楚,責任我來承擔。技術就是技術,不要和政治聯係在一起。”
陳繼光見老焦如此關心理解自己,並作為知己,無絲毫嫌棄和鄙視之意,頓時他心如潮湧思緒萬千,一把抓住焦裕祿的手,激動的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句話也說不出,對著焦裕祿深深鞠了一躬,轉身跑出了辦公室。
陳繼光的精神從此振奮了。他為車間解決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題。一次,車間承擔了不帶空刀槽的雙向人字齒輪加工任務。蘇聯專家對此束手無策,廠裏的許多技術人員也覺得心中無數,感到無法可施。老焦將此項任務交給了陳繼光。
陳繼光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有關資料,精心地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工藝規程,多次深入生產現場,與工人們研究製訂措施,並親自動手和工人一起操作加工。終於,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了此項複雜的加工任務,受到廠裏的表揚,此事被工人們傳為佳話。
老焦不僅關心知識分子的生活,而且尊重科學,遇到問題注意聽取技術人員和專家的意見。在一金工車間的機床安裝期間,有一天中午,因為鋪設中跨265B搪床周邊的腳踏板,我和蘇聯住廠專家茹拉魯廖夫發生了分歧。老焦正在附近清洗機床零部件,協助安裝公司加快機床的安裝進度。他見我年輕氣盛,嗓門愈來愈高,急忙走過來,將我叫到一旁,十分嚴肅地對我說:“小趙,你嗓門高,頂撞專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氣鼓鼓地說:“茹拉魯廖夫實在太過分了,他一定要按機床安裝說明書規定,對腳踏板木材的產地、樹種嚴格要求,太不切合實際。”老焦說:“這是專家工作認真的表現。我們應該主動和蘇聯專家搞好團結,尊重專家的感情,耐心地闡明我國的國情,據理力爭,盡可能地說服專家。”老焦的這種尊重專家意見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我,從此以後,我與茹拉魯廖夫再沒有紅過臉,我們彼此相互尊重,親密合作,順利完成了機床安裝調試任務。
老焦就是這麼一個人,視職工為親人,關心愛護職工勝過自己。那時,一金工車間的工人都為在老焦領導下工作感到榮幸和自豪。
——選自《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焦裕祿》
第三節 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
焦裕祿在蘭考任縣委書記期間,我是縣委通訊幹事。他善於抓宣傳鼓動工作,經常讓我隨他一塊下鄉搞調查研究,總結典型經驗。在和他相處的一年半時間裏,我深深地為焦裕祿的謙虛謹慎、盡職盡責、憂國恤民、廉潔奉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下麵所記敘的是我終生難以忘懷的一些片斷。
焦裕祿教我寫稿
焦裕祿善於運用報刊廣播,樹典型、傳經驗來教育幹部群眾,推動各項工作。他隻要見到我,便問:“近來抓些什麼材料?”他每次下鄉前碰到我,便說:“隨我下去轉一轉可以嗎?”回來後,他又說:“能不能給報社寫一篇報道?”當我把稿子寫好送給他審查時,他常笑著說:“讓我參加點意見可以嗎?”凡是按照他的意見寫的,又經過他修改的稿子,絕大部分都在報紙上發表了,如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幹勁,張莊翻淤壓沙,改天換地,老韓陵大麵積恢複發展泡桐等等。最使我難忘的是《城關公社運用有利條件開展抗災鬥爭》這篇通訊報道的誕生。
那是1963年初夏,蘭考大地麥浪翻滾,眼看一個好收成有希望了,人們心裏哪能不樂。連續三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後,蘭考人民多麼渴望有一個好收成啊!我就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情,準備下鄉采訪,想寫一篇《蘭考人民滿懷信心迎雙夏》的通訊報道。
5月18日夜裏,狂風呼嘯,暴雨傾泄,一夜降雨180毫米,田野裏一片汪洋。即將收到手、吃到口的麥子被水淹沒。幹部和群眾看到這種景象以後,有的回到家裏蒙頭大睡,有的放聲大哭。這時,我哪還有心情再寫那篇《蘭考人民滿懷信心迎雙夏》的稿件呢?
當我推著自行車,踏著泥濘,從鄉下又回到縣委門口時,正巧碰見焦裕祿同誌。他問:“這場雨下得咋樣,田野裏積水多不多?”我搖搖頭,唉聲歎氣地說:“這場雨百害無一利,一片片的麥子,一塊塊的秋苗淹得真心痛啊!”焦裕祿同誌看出我的悲觀情緒,說道:“對待困難不能那樣看,這場狂風暴雨打毀一部分麥子,淹死一部分秋苗,這是一件壞事,但也有好的一麵,它迫使我們認識積水情況,督促我們挖河排澇。如果趁著遍地積水的時候,去觀察水的流勢,就可以看出排水出路,這就為我們提供了治服內澇的可靠資料。這不是百害無一利,而是害中有利。”
第二天上午,焦裕祿同誌就讓我跟他一起到城關公社,去察看莊稼受淹情況。我們順著蘭杞公路來到王孫莊。他站在村頭巡視一陣後,就向一片積水的秋田走去。他一踏進秋田.雙腳就陷進泥裏,連鞋都被粘掉了。他說:“看來,沙坑裏一時還不能種秋。”我們又登上沙崗,他用腳點著沙丘說:“這上麵沒有積水呀!雨再大,也淹不了哇!”當時我也不理解他說話的意思,隻是說:“這裏積不了水,淹不了地。”我們走下沙丘,向一行行的棗林走去。他抬頭望著棗樹,最後停在一棵棗樹旁,伸手拉下一枝棗樹枝,目不轉睛地望著米粒大的棗兒,興奮地說:“今年的大棗結得可怪密呀!”我隻是隨口附和著:“結得不少。”
城關公社黨委正在王孫莊召開防汛抗災戰地會。焦裕祿一到會場,就和公社黨委書記交談起來。焦裕祿同誌說:“在災害麵前是躺倒不幹呢,還是挺起腰杆拚呢?關鍵問題是幹部問題,沒有抗災的幹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幹部不領,水牛掉井!”他建議城關公社第二天召開一個抗災動員的三級幹部大會。
公社黨委書記作思想動員報告之後,焦裕祿同誌在大會上作了講話。他說:“遭災以後,有些幹部躺倒了,不幹了,哭了!哭,能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哭能解決問題,來,我帶頭趴那哭!嗚……”焦裕祿學了一聲哭腔,“轟”地惹得全場大笑。會場活躍了,幹部的沉悶情緒消失了。焦裕祿停了停,接著說:“遇到困難就哭,這是懦夫思想!是最無能的表現!我們應該從困難中看到光明,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我認為城關公社形勢很好,辦法不少,前途光明。昨天,我到城關公社轉了一圈,覺得困難中的有利條件很多,我給它歸納了四句話,這就是:夏季丟了秋季撈,窪地丟了崗上撈,地上丟了樹上撈,農業丟了副業撈。隻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團結抗災,一定能夠戰勝災荒!”
他把大家動員得抬起了頭,咧開了嘴,心裏發熱,渾身是勁,恨不得立即站起來走出會場,領導群眾,大幹一場。這時,我才回想起那天,焦裕祿同誌帶我查災情的情景,理解了他當時說的“沙崗上沒有積水呀”、“棗兒結得怪密呀”那些話的用意。
討論時,會場上不再是愁眉不展,低頭不語,而是一組比一組熱鬧,發言的人一個比一個聲音高。餘寨大隊有個幹部站起來,打著手勢說:“夏季丟了秋季可以撈回來,因為麥子受淹,可以早熟早收,晚秋早種,早種可以早收,早接口。”
豆寨大隊有個幹部卷起袖子說:“咱隊有沙坑,有沙丘,沙坑積水種沙丘。”這個人還沒有說完,楊山寨大隊的幹部風趣地說:“俗話說,城關收了棗,群眾生活好,城關丟了棗,孩子老婆都餓跑。咱隊有那麼多棗樹,今年掛果那麼密,隻要大棗豐收了,還擋不住挽著胡子喝蜜!”
幹部的思想轉變帶動了群眾的思想轉變,幹部的決心,變成了群眾的行動。豆寨大隊的幹部和群眾登上沙丘,刨坑、施肥、插秧、點種……楊山寨等有棗林的大隊,社員們身背噴霧器,行走在棗林之間,噴藥殺蟲……一場戰天鬥地的抗災鬥爭開始了。
《城關公社運用有利條件開展抗災鬥爭》這篇通訊報道的主題思想誕生了。我還清楚地記得:寫這篇通訊報道時,心情是多麼激動,兩三個鍾頭就寫成了。寫好後,焦裕祿同誌看了看,興奮地說:“好,發吧!”時間隻過兩三天,文章就在《河南日報》一版的顯著位置發表了。
這篇通訊的誕生,在我心裏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當我在困難麵前缺乏信心時,我就想起這件事,它給我以力量和鼓舞,使我滿懷信心向困難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