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的弦外之音很明顯,他對裕隆連鎖動心了。
“劉董,你是東都置業的掌舵者,在方向判斷上一向精準,而且,經驗豐富。如果你真的下定了決心,我一如既往地支持你。”
“不管如何,這件事要慎重。但我們內部應該盡早有個定奪,達成一致意見。否則,戰線拖得太長,隻會造成資源浪費。”劉建明稍作停頓,又說,“昨天下午,那位老朋友又給我打了個電話,試探我的態度。因此,這件事要抓緊時間。”
任何事,都是雙向的。
呂誌剛頻繁試探劉建明的態度,絕不是醉了,更不是“無頭的蒼蠅亂撞”,而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
一來,劉建明私下曾多次在他麵前,或明或暗表現出對裕隆連鎖的濃厚興趣;二來,畢竟裕隆連鎖和東都置業,有著行業上的交集。讓一個熟悉的人,去幹熟悉的事情,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企業間的兼並收購也是如此。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劉建明在收購企業方麵,有著豐富經驗,而且,是成功的實戰經驗。
至於呂誌剛是否有私心,不好下結論。
有關企業間的兼並收購,劉建明曾深入分析過海爾兼並的對象,他發現,每一家企業都不是什麼優質資產,而且虧損嚴重。那麼,海爾究竟看中的是什麼?其實,這裏麵是有跡可循的,海爾看中的是這些企業潛在的市場、潛在的活力、潛在的效益。這就如同在資本市場上買期權,而不是股票。為此,海爾的高管還專門給這一類企業取了個頗為生動的名字:“休克魚”。
不過,休克魚也有著很多種,如何去選擇、去甄別,是一門大學問。
在這方麵,劉建明有著自己的心得。第一,從小吃起,一上來,胃口不能太大。胃口太大,容易消化不良。第二,再怎麼吃,再怎麼畫圈,也不能離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東都置業的核心競爭力——商業地產。更精確的定位,是大型商業廣場和購物廣場,其他的諸如連鎖超市、寫字樓、大賣場、物流配送等,都隻是分支。因此,所收購的,都必須是關聯產業。絕不能亂收購,瞎收購。
近兩年,東都置業站穩腳跟後,在劉建明的操作下,接連出手,悄無聲息地收購了幾家瀕臨破產的中小型企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例。
三年前,東都置業以3500萬元接管了原由東州郵政機構投資的中島百貨,在一年之內,扭虧為盈。前年年底,又以5000萬元吞下了東州市商業大廈,對這家老商業企業進行重新洗牌。如今的商業大廈,成了東都置業的搖錢樹,不到半年,營業額就翻了兩番,利潤極其可觀。去年年中,消化完商業大廈之後,東都置業又以4600萬元的真金白銀,一口吞下了東州最大的食品加工廠榮盛集團。短短十年的時間,東都置業成了東州商業地產界的“山大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向行事低調的劉建明更是被譽為“真正潛伏著的投資大鱷”。
許多人看到的,是表麵上的光鮮亮麗,其實在背後,誰又能知道,每下一步棋,劉建明麵臨著何等的壓力和阻力。因為,企業間的收購兼並,本身就有著一定的門檻。所謂門檻,跨過去了,就是門;跨不過去,就是檻。
在劉建明看來,麵對眼前的門檻。當務之急,不是如何跨過去的問題,而是該不該跨過去的抉擇。再往下,是跨過去之後,又該怎麼辦的迷茫。出發之前,永遠是夢想,上路之後,永遠是挑戰。做人做事要學會未雨綢繆。
劉建明一宿都沒睡踏實,第二天一大早,便來到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