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順應節氣,順應身體的需要】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古代先哲們用自己的智慧,通過長期觀察,發現了自然的奧秘,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總結出了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四時與六氣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而天地萬物的變化,生長發育以及人類的生老病死都存在於這一循環之中,藏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奧秘之中。

中醫養生曆史淵遠,源於上古,興起於先秦,成形於漢唐,完善於宋元,弘揚於明清,經過現代的繼承與發展,中醫養生愈加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中醫養生講究“六觀”:天人相應整體觀、道法自然養生觀、預防為先的養生觀、和諧平衡的調養觀、審因施養的辯證觀、知行並重的生活觀。在這“六觀”中,最基本最受重視的則是“天人相應整體觀”,它是中醫養生的基礎和根基。人類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無時無刻不或隱或現、或微或巨地受到大自然的影響。所以,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我們必須順應天時、順應自然、順應身體的變化。

古人將365天一一歸類:五天一候,三候一節氣,一年共24節氣,又將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春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季的特點是陽氣上升,萬物生長。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意寓著陽極陰生,大自然繁盛。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陰氣上升,天地漸涼。冬季則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此季陽氣開始蟄藏,萬物蕭條。所以,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黃帝內經·素問》記載:“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並非毫無來由。所以,不管是運動、飲食還是飲用花草茶,養生都應該按照時間、節氣、身體的需要來進行,隻有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