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2~3歲寶寶的日常照顧(1 / 1)

及時糾正寶寶不合群

2歲以後的寶寶非常喜歡和同齡寶寶一起玩,開始轉向對社會性的需求。但是也有個別寶寶不合群,這是不正常現象,出現不合群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心理壓抑

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寶寶性格孤僻,不願意接近陌生人。

依戀成人

有些寶寶從小沒離開過家長的懷抱,適應環境的能力差。入園後愛哭鬧,有的寶寶甚至出現精神紊亂現象,如有時哭著要小便,卻硬是不肯尿在便盆裏;平時不和小夥伴玩,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環境約束

有的家庭對寶寶過分寵愛,保護過度,不準其走街串門,使得寶寶長期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見到陌生人顯得膽怯、不自然,更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

總之,無論是精神因素還是其他因素,造成寶寶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交際機會。所以,父母應激發寶寶活潑的天性,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小夥伴玩耍。對於膽小的寶寶,應創造機會鼓勵他多與人接觸。

怎樣教寶寶自己的事自己做

當寶寶滿2歲以後,家長就要開始培養寶寶的自主能力,讓寶寶學洗手、係鞋帶、扣紐扣等。即使父母現在花點時間,麻煩一點,隻要寶寶掌握了方法,將來父母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讓寶寶自己整理玩具

現在的寶寶都有很多的玩具,寶寶在2歲左右就應該讓他養成整理東西的習慣,家長可以適當協助寶寶。父母要在寶寶的手夠得到的地方,為寶寶做一個整理架,讓寶寶自己把容易收藏的玩具放在架子上。父母在給寶寶做整理架時,可以給架子貼上藍、黃、紅、綠等顏色的紙帶,玩具上也貼上這些顏色,以幫助寶寶放置各類玩具,貼有紅色紙帶的玩具就讓寶寶收藏在有紅色紙帶的架子上。

家長還要記住,不要讓寶寶一次拿出很多的玩具,要讓他養成整理好一個再拿下一個的習慣。這樣訓練下去,寶寶最後的整理工作就會變得很輕鬆。這種習慣的養成最初要用命令的方式進行,父母要有一些強製性的指導,這樣才能讓寶寶養成習慣。

讓寶寶學習簡單的技能

如果父母認為兩三歲的寶寶什麼都不能做,那就錯了。事實上,在寶寶2歲左右時,父母就可以把一塊擦桌布放在他的手中,讓他學著幹家務,此外,還可以叫寶寶幫忙拿東西,擦桌子、椅子,掃地等簡單的家務,所以,家長可以找一些簡單的事讓寶寶做。

讓寶寶在生活中學習簡單的技能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寶寶學習這些簡單的技能時,無論寶寶做得怎樣,家長決不可批評寶寶。家長的批評會讓寶寶喪失信心,而且還會讓寶寶感到自卑。寶寶自己動手做事的習慣就難以養成,直接影響了寶寶以後的自理能力。由此可見,家長應該重視寶寶的做事成果,鼓勵寶寶做事,寶寶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會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

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寶寶在以後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把一切安排得有條理,這取決於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

讓寶寶形成時間概念

在生活中,首先要讓寶寶形成時間概念。一般這個階段的寶寶總是以生活內容來定義時間,比如,刷牙、洗臉之後才能吃早飯,午飯之後是要午睡的,晚上爸爸回來之後才吃晚飯,晚飯後,父母會帶著寶寶出去散步或者一起做遊戲,然後洗澡才能睡覺等。在寶寶有了時間觀念之後,就能按照這些時間點規律生活,如果寶寶要求家長做某件事情,家長可以告訴他“等午飯後”或者“等媽媽刷碗過後”等,然後寶寶就會耐心地等待。

培養寶寶的次序感

次序感對寶寶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可以從各個方麵培養寶寶的次序感,比如,在父母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故事的情節一般都由開始敘述到結尾。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父母要按照書中的情節來進行描述,尤其是寶寶比較熟悉的故事,在此過程中,父母一定不要亂了順序,因為寶寶對故事中的某個情節已經記住了,如果這時所說的與故事裏寫的不同,即使意思是一樣的,寶寶也會說“不對,不對”。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來安排,比如,晚上睡覺前脫衣服,按照脫下的次序一一放好,這樣可以方便第二天起床後,隨手就能拿過來穿上;要把家裏的日常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等。這些都可以培養寶寶的次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