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過敏症狀強烈,小豆、毛豆、青豌豆、堅果類、豆腐等大豆製品也必須舍去,過敏中等以上程度的話,醬油、醬等調味料也要換成用大米或小麥製成的防止過敏的調味料。而且,對大豆有過敏反應的寶寶也有對玉米、芝麻、海帶等過敏的,要多加注意。在可以解除禁忌的情況下,可以10克、20克少量地一點點地逐漸增加,後期最多可達25克,結束期食用50克就可以了。
穀類
在雞蛋、牛奶、大豆等三大抗原之上,很多寶寶對大米和小麥也有過敏反應,並稱為五大抗原。成為穀類的抗原的球蛋白類這種蛋白質,具有即使加熱烹飪也不易被破壞的性質,特別是小麥、蕎麥會引起蕁麻疹、哮喘等,突然出現症狀的情況很多,須注意一下。
如果對小麥過敏,那麼意大利實心麵、通心粉、麵包、烏冬麵、麵筋等也不能吃。對大米過敏,精白米、醬、番茄醬也不能吃。穀類作為輔食極易成為過敏原,可以用薯類、小米、不飽和的穀類、玉米等雜穀來代替。
肉類
肉類中所含有的動物性脂質,易引起免疫反應,從而有易引起過敏反應的傾向。作為輔食食用的肉,以豬肉的瘦肉、臀肉為中心,而牛肉、雞肉在過敏結束期之前還是保守謹慎食用為好。在對雞蛋過敏、牛奶過敏的情況下,肉類由於含有和牛奶相同的抗原的可能性很大,有必要去掉。但是與雞蛋、牛奶等食物相比,寶寶對於肉類有過敏現象的相對較少。
魚貝類
鱈魚等白肉魚、沙丁魚含有易引起蕁麻疹的抗原蛋白質,喂寶寶吃的時候應將新鮮的魚肉充分加熱,並少量地一點點地喂。有報告稱金槍魚、青花魚、沙丁魚等的魚油中含有的脂肪酸中的EPA(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抑製過敏症狀的作用。由於螃蟹、蝦、墨魚、章魚等易引起過敏,須在換乳結束期以後再少量喂給寶寶吃。食用貝類有可能會出現由假性抗原引起的類似於過敏的症狀,也要注意。
油
油脂有動物性和植物性兩種。油脂雖然本身不產生IgE(必需脂肪酸)抗體,但和過敏有著密切的關係。動物性的油脂富含飽和脂肪酸,植物性的油脂富含多價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內不能產生多價不飽和脂肪酸,有必要從植物中攝取。這樣的脂肪酸被稱為必須脂肪酸,分為亞油酸和亞麻酸兩個係列。
因為亞油酸在體內會轉化為能引起過敏反應的不飽和脂肪酸,大量食用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要控製食用油和人造黃油的攝取,而魚貝類的油脂中所含的亞麻酸具有抑製亞油酸的作用,也要慎用。
食品添加劑
保持食物鮮度的保存劑、防腐劑,改善味道外觀的色素,調味料等食品添加劑,也是引起寶寶發生過敏反應的原因。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在消化排泄方麵是有限度的,這些食品添加劑如果在體內積累下來就會出現過敏症狀。火腿、香腸、橙汁等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在輔食中要盡量避免給寶寶食用。市場上所出售的寶寶食物即使標明絕對不含任何防腐劑、添加劑,但用於調味的醬油等也會含有添加劑,所以要多注意。
調味料
醬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和小麥,多數是發酵的,市場上出售的大多是用化學調味料、甜味劑、防腐劑等在短時間內製成的。由於成為大豆、小麥的抗原蛋白質未被分解,即使不食用過敏食物,也會從調味料中微量攝取到。為了防止寶寶過敏,建議使用長時間製成的無添加劑的天然釀造的醬油。
醬和醬油一樣,主要以大豆為原料,最好還是避免食用在短時間內製作成的醬。
寶寶的飲食禁忌
不吃湯泡飯
湯和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寶寶口腔不等嚼爛就同湯一起咽進胃裏去了。舌頭上神經沒受到充分刺激,使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日子久了寶寶會變瘦,也會引起胃病。
不易喝過多飲料
如可樂裏咖啡因對中樞神經係統有較強的興奮作用,經常喝可樂也是寶寶多動症病因之一,而汽水會降低寶寶胃液消化力、殺菌力,影響正常食欲。
不宜多吃筍
近來美味誘人的春筍頻頻出現在市民餐桌上,但因春筍引發的過敏性皮炎、消化道疾病的兒童也隨之上升。醫生提醒父母,寶寶不宜多吃新鮮的竹筍,新鮮的竹筍每人每餐最好不要超過半根。
由於竹筍中含有難溶性草酸,很容易和鈣結合成為草酸鈣,過量食用對寶寶的泌尿係統和腎髒不利。特別是處於發育期的寶寶,骨骼發育尚未完全,而筍中含有的草酸會影響寶寶對鈣、鋅的吸收。寶寶如果吃筍過多,會使他們缺鈣、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緩慢。另外,竹筍性寒味甘,又含較多粗纖維素,大量進食後較難消化,造成腸胃負擔,嚴重的還會引起腸胃不適。寶寶吃筍過多,容易誘發寶寶出疹子。春季本來就容易過敏,對容易產生攝入性過敏的寶寶來說,食用春筍易引發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