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泛愛眾”是說要有博愛大眾的胸懷。“仁”則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各種美德的高度概括,其核心就是“愛人”。《論語》中提及最多的就是“仁”字,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責任和使命,一個人不可以為“求生”而“害仁”,隻能是“殺身以成仁”。在孔子眼中,“仁”是人格道德的最終追求和最高標準,為之可以不惜獻出生命。如此的境界和高度,不是人人可以達到的,但是“親近仁德”卻是每個人都應努力去做的。
就此,《弟子規》的編著者教誨說:一個人僅僅孝悌並不夠,還應做到“博愛親仁”。具體地說就是要仰慕敬重那些德行高尚、學問精深的人,以剛正不阿的仁德賢者為榜樣,向他們看齊。要做到與人為善,不可忌賢妒能、欺貧諂富、詆毀中傷別人。與人交往要多給予而少索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值得注意的是囿於階級偏見,本段“待婢仆,身貴端”一節,使用了個別歧視性言詞,雖不正確,但這一節表達的對於“弱勢階層”要寬厚同情、不可以勢淩人的觀點,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釋】
天同覆:同在藍天下。覆,遮蓋。
地同載:共立大地上。載,承載。以上兩句指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上。
貌高:指外表高大威嚴,儀表堂堂,好像正人君子。
望:聲望,名望。
服:佩服,敬佩。
言大:自我吹噓,誇誇其談。
【譯文】
所有一切的人,都須相親相愛,共享一片藍天,同有大地承載。
德行高尚之人,自然擁有名望,人們看重品德,並非容貌怎樣。
才學博大精深,肯定天下聞名,人們欽佩其才,並非言詞驚人。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注釋】
輕:輕易,隨便。訾:詆毀,說人壞話。
【譯文】
自己若有才能,切勿自私獨用;他人才華出眾,不要詆毀否定。
不應諂媚富人,不可傲慢欺貧,不要喜新厭舊,做個仁德賢人。
人家正在忙碌,不可用事打攪;人家心情不好,不要閑話打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