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弟子規》為何直到最後這一段才談論學習書本文獻?這並非是因“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在《學而》第六章裏的排序在最後,而是反映了孔子一貫的思想觀點。孔子認為“孝悌”是做人的基礎,“謹言慎行”、“誠信無欺”是為人必備的品德,“博愛”、“親仁”是人生更高層次的追求,做到了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那麼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在實踐與理論的關係上,孔子更看重實踐,因此孔子治學,始終把做人擺在第一位,把求知放在第二位。本段先後講到了如何端正學習態度、培養正確學習方法和良好的讀寫習慣,最後以勉勵蒙童學子堅持不懈達到既定目標來結篇,顯示了《弟子規》編著者在這一方麵積極進取的教育理念。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注釋】
力行:努力做。這裏指身體力行前麵所說的孝、悌、謹、信、愛、仁。
但:僅僅,隻。
任:聽憑,不管。
昧:遮蔽,不明。
【譯文】
不去力行實踐,隻是死讀經典,徒增浮華習氣,怎能為人典範!
隻懂一味去做,而不學習經典,任由自己偏見,事理真諦難辨。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注釋】
信:確實。
【譯文】
說到讀書方法,必須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確實全要做到。
開始正讀這書,不要又想那書,此書還未讀完,那書不可起讀。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注釋】
滯塞:停滯堵塞。這裏指搞不懂的地方。
劄記:記下來。劄,古時寫字用的小木片。
就人問:就教,指隨時向別人請教。
【譯文】
製定讀書方案,不妨放寬期限,一旦實際去讀,務必抓緊讀完,隻要功夫用到,茅塞自然頓開。
心有困惑疑問,隨手要記筆記,時時向人討教,求解確切含義。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注釋】
不敬:意思是不合規矩。這裏指字寫得不工整。
心先病:指內心思想態度有問題。
【譯文】
書房打掃清潔,牆壁保持幹淨,書桌潔淨明亮,筆硯擺放端正。
研墨如果磨偏,肯定心不在焉,字體歪歪斜斜,心浮氣躁表現。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
【譯文】
書籍排列有序,位置固定整齊,如果閱讀完畢,必須放回原地。
即使再急再忙,書卷也要整理,一旦發現破損,及時修補整齊。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注釋】
聖書:指符合儒家思想道德標準的典籍、著作。
屏:排除,屏棄。
馴:漸進。致:達到。
【譯文】
不是聖賢書籍,應該屏棄不看,否則蒙蔽智慧,還會敗壞意誌。
堅持既定目標,切勿自暴自棄,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