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素問·熱論》中所述“背者,心胸之府”,它是一個神秘的,未被完全開發的健康領域。學會觀察你的背部,就可以打開這扇全新的健康之門。
1.脊背決定全身健康
動物可以用背部負重起比自己身體重20倍的物品。人類也可以用背負重起比自身重3倍的物品。我們的背可能是最有力量的身體部位。其實背部不僅僅能負重,還能當醫生。
認識我們的脊背
我們的脊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去看,脊和背。
脊是脊柱,它位於背部的正中,是一條非常完美的曲線,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塊骶椎會融合成一塊骶骨,四塊尾椎融合成一塊尾骨,所以我們成人一般會有26塊脊椎。它能夠支撐身體,減輕身體的震蕩,保護我們嬌嫩的髒器。
別看脊柱是堅硬的骨頭,它自身卻十分的脆弱,稍稍有一點磨損,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椎體的病變不僅引起疼痛和麻木、行動不便,還會讓人感覺到心律失常、頭暈目眩、血壓升高、性功能障礙……目前發現,百餘種疾病和脊椎有關,人的脊椎出現異常,許多看似不相關的內髒疾病就會找上門來。同樣,一些疾病也會“連累”脊椎,如強直性脊柱炎、銀屑性關節病等。
脊椎裏有一條縱行的椎管,裏麵是脊髓。我們的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受腦的控製,來協調肌肉活動、維持姿勢和習慣性動作,使動作協調、準確、免除震動。脊髓還有傳導的功能,比如我們的膀胱存儲尿液,神經衝動就會傳導給脊髓中樞,產生尿意。脊髓中樞再“上報”大腦。如果外界條件不適宜(開會、上課),大腦就會抑製脊髓中樞。這就是有些癱瘓病人大小便失禁的原因。
我們的脊柱兩側布滿層層的神經、血管、淋巴和肌肉,還有我們看不見、摸不到,西醫無法解剖出來經絡和穴位,但是它是真實存在的。
中醫認為:脊柱是人體的生命支柱,是陽氣的運行樞紐,脊梁和背部是人體保健的特區之一。人體以脊柱為軸線,以經脈、經筋、氣血為基礎,十二經絡環轉全身,維持著人體上下、左右、內外之間的密切聯係,維持著機體的動態平。人體脊柱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達和處理,各髒器與脊柱互相依存。
循環於脊背的主要經脈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
脊背的正中間就是督脈,是一條總督全身陽氣的經絡,被稱作“陽脈之海”。督脈上一共28個穴位,分布在頭、麵、項、背、腰、骶的正中線上,和腦、腎、脊髓的關係十分密切。督脈上的穴位主治神經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生殖係統、運動係統病症。
脊背的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循環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一共有67個穴位,大部分分布在項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主治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生殖係統、神經係統、循環係統的病症。第一次看到足太陽膀胱經這個名詞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裏,段譽練習六脈神劍,一股氣流隨著足太陽膀胱經竄來竄去,當時羨慕得很。接觸了中醫才知道,了解足太陽膀胱經雖然不能練成什麼“絕世武功”,但是卻能嗬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背部也可以當醫生
首先我們可以借助鏡子觀察脊背的形態,標準健康的脊背應該是背部寬窄適中,和臀部比例適當,肌肉豐滿,現在有些女孩子減肥減得能看見肋骨,追求所謂的“骨感”,其實這樣是非常不正確的。背是心胸之府,脊背的肌肉保護著整個腹髒,如果減去過多的背肌,就等於自毀長城,很容易疾病侵入。脊背肌肉的豐滿,可以看出內髒氣血的強弱。
古人也認為脊背成坑的人不會長壽。《太以神照經》裏:“背圓厚如團,富貴命長”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並不是脊背越厚越好。背部過厚,會給人一種不精致的感覺,這個人的整體形象變得粗糙憨重。
脊背的健康皮膚應該是光滑緊致的。如果脊背皮膚油膩,總愛長紅色的痘痘,那麼你的體質出了問題。脊背皮膚粗糙,身體沉積了太多的垃圾。這些我們會在後麵詳細的講解。
長時間久坐,我們的脖子酸痛發硬、頸椎疼,形成讓我們感覺心煩氣躁的頸椎病。雖然煩躁,但是大家卻也不是很在意,實在疼了,網上找找“山寨頸椎操”跟風做一做,或者找個街頭的按摩院讓“神醫”哢嚓哢嚓地放鬆放鬆,其實這樣都是不正確的。我們的頸椎非常嬌嫩脆弱,不能讓“神醫”隨意“哢嚓”,嚴重的錯誤手法甚至會導致癱瘓,頸椎需要妥善地保護。
駝背,是一種常見的脊椎變形,由於不正確坐姿導致。說起駝背,我們印象裏隻有老人才會駝背。現在越來越多的白領、社會精英邁入了駝背的行列。現在的工作基本是坐著,坐久了我們會覺得後背“累”,這是因為脊柱承受著太大的壓力,局部血液循環得不到通暢,椎體之間的平失調,變得僵硬,長此以往,上班族的脊柱會越來越彎,慢慢變成了駝背。還有一種類似“駝背”的疾病,可千萬不能大意。
有一些人脊背總覺得發冷,手腳也冷,無論穿的多厚還是不暖和。先別抱怨該死的天氣,其實是你的陽氣不足、血虛,受了寒邪,聽起來不算什麼大病。如果寒氣長期侵入你的身體,會導致各個器官機能失調,嚴重影響健康。
後背發熱,也不是什麼好事,可能是腎陰虛的兆頭……。脊柱的所有病變都和足太陽膀胱經有關,足太陽膀胱經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如果外麵的疾病侵入,會通過經脈內傳到髒器裏;腹腔內髒器病變,也會通過經絡溝通聯係傳到脊柱肌膚,甚至引起特定穴位的一些變化。我們通過對兩條經絡和脊柱的認識,就能觀察出內在肺腑的變化。
後背的疼痛有大學問。不是說你自己敲敲打打就可以敷衍了事,它和內髒有著莫大的關聯。左側背疼,可能是來自“胃”的連累;右後背持續疼,可能是你的膽囊炎在作怪。沒事冒虛汗,可能和腎虛有關係,腰酸背痛腿抽筋,未必補鈣就有效。
體表和內髒“表裏相一”
背部為什麼可以給內髒當醫生,既檢查疾病又治療疾病?
中醫的理論認為:“背是胸中之府,而心肺藏於胸,為心肺之外圍。”如果外麵的疾病侵入,會通過經脈內傳到髒器裏,或者腹腔內髒器病變,也會通過經絡溝通聯係傳到脊柱肌膚,甚至引起特定穴位的一些變化。所以,內髒的盛衰可以通過脊背表露出來。而反過來,通過對於脊背的刺激,也能很好地振奮體內的陽氣,刺激經絡穴位,調整髒器功能,直接疏通氣血,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代謝和循環,去除病症。
不但內髒和背部“唇齒相依”,幾乎身體的各個部分在背部都有自己獨立的反射區。
從頸下二寸開始,以被檢測者手掌大小為一個反射區,向下依次順序為肺區、心區、肝區、脾區、腎區、排泄區、生殖區,共為七個反射區。
從人的第一塊頸椎(寰椎)到第四頸椎為頭部在脊背的反射區;
第五、第六、第七頸椎為頸部在脊背的反射區;
第一頸椎到第一胸椎為上肢在背部的反射區;
從第三頸椎棘突下到第五胸椎棘突下和雙側膀胱經外線構成的區域為肺部在脊背的反射區;
第三胸椎到第六胸椎棘突到兩側膀胱經外線之間構成的長方形區域是心髒在背部的反射區;
從第六胸椎的棘突下到第十二胸椎的棘突下(腹部的臍連線)為上下界限,督脈到左側膀胱經外線為界限。這樣一個長方形的區域為胃在背部的診療區域。
肝膽的反射區在督脈到右側的膀胱經外線。
從第六胸椎的棘突到第十二胸椎的棘突為上下邊界,從脊椎的督脈到右側膀胱經外線構成的區域,和胃部在後背的反射區相對應。
身體各部分在背部的反射區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具體的我們在文章裏一一研究介紹。
背部異常與全身病症
頸部僵硬——頸椎病、頸椎增生、花粉過敏、耳鳴、心髒病
肩膀痛——落枕、肌肉拉傷、肩周炎
右肩背部、右肩胛骨下角痛——膽囊炎
背部有紅色的丘疹——體質虛弱或內分泌失調
背部皮膚不光滑、毛孔大——代謝功能較差、便秘、脂肪肝
背後異常瘙癢——過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內分泌紊亂、糖尿病人背後多瘙癢
駝背——脊柱變形、佝僂病、強製性脊柱炎
急性背痛——肌肉拉傷、感冒
深呼吸,後背痛——肌肉拉傷、氣胸
後背、側背、肩胛部疼痛——肺部疾病、肝炎
右背痛——肺炎、肺結核、胸膜炎
後背浮腫——酒精肝、肝硬化
左後背疼——潰瘍
背部劇痛——膽道蛔蟲病、膽絞痛
背部放射性疼痛——膽結石、癌腫
肋下出現凹陷——哮喘
腰痛——肌肉拉傷、腰椎間盤突出、腎結石、腹瀉、痛經、腎虛、急性腎盂腎炎、盆腔炎、附件炎等
2.背部皮膚告訴你體質的秘密
有的女性在夏天也捂得嚴嚴實實的,很少願意露出自己的後背,因為她們的後背皮膚粗糙暗黃,密密麻麻的紅點,看上去一點也不精致,所以羞於露背。中國人每天都會洗臉洗腳,但是很少會顧及脊背。其實通過我們脊背的皮膚,就能告訴我們關於體質的不少秘密……
有的人長得單薄,總是生病,我們就會說他體質差。體質是什麼?其實中醫和西醫都有體質的說法。西醫的體質指的是體格、體能、適應能力等幾個方麵。中醫卻和西醫不相同,中醫對體質的論述最早來自《黃帝內經》,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中醫的體質被分成九種。體質好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是生病,也比體質不好的人治愈得快。但是體質好不等於這個人就健康,體質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麼判斷自己的體質呢?我們的背部就可以告訴你關於體質的秘密。
平和體質
平和體質是正常的體質。以體態勻稱,不胖不瘦、麵色紅潤、精力充沛、髒腑功能狀態強健壯實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質狀態。大約一百個人裏有三分之一屬於平和體質,男性多於女性,年紀越大,平和體質越不容易保持。具有平和體質的人脊背肌肉和脂肪分布得勻稱,皮膚顏色幹淨有光澤,觸感光滑,很少會出現痘痘和痤瘡。
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又分為陰虛和陽虛體質兩種,氣虛體質的人氣息微弱,肺腑功能低下。造成氣虛體質的原因有很多,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調,產、病以後,偏食厭食也容易引起氣虛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