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貧富不均的戰爭(2 / 2)

袁紹看到曹操的重步兵隊形壓過來,就開始下令布陣。

首先袁紹以方形大盾牌橫列出動。這一招是首先要守好,頂住曹操的重步兵突擊,使得自己暫時不會落於下風。大型盾牌也可以抵擋住騎兵的衝擊,保障陣形,方便盾牌後麵的弓箭手頻繁發射羽箭,發揮袁紹的優勢。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李陵曾經率五千步兵遭遇匈奴單於六萬騎兵,就是用盾牌結成防禦圓陣,使得匈奴騎兵無法突入,保護弓箭手射殺匈奴騎兵。匈奴單於一戰戰死手中最精銳的弓騎兵兩萬餘人,隻好撤退。李陵戰死不過六百人,戰鬥結束後他縱馬放眼望向戰場,落日之下目送匈奴單於大軍撤退,一戰成名,靠的就是盾牌結陣,弓箭手藏於其中!

接著,袁紹等到曹操的重步兵靠近,就開始在盾牌陣形的掩護下,發射大量的羽箭。曹操的長槍隊麵對如此密集的羽箭,一時之間進度放緩。

接著,袁紹看到差不多了,曹操的步兵難以前進了,就開始出動自己占據優勢的騎兵發動衝鋒,進行兩翼包抄。

曹操的步兵雖然訓練精熟,進退有據,但是前有箭雨,後有騎兵包抄,隻好撤退。所以曹操初期交戰吃虧,但是元氣未傷。雙方於是處於一種僵持狀態。

這裏有一個問題。袁紹看到曹操撤退,為什麼沒有全軍出擊,畢其功於一役?

這是因為袁紹此時認為自己在戰略上比較有利,所以用的是隔岸觀火之計。他不著急進攻是有理由的。

因為曹操在和袁紹作戰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後顧之憂還沒有擺平,那就是正在崛起之中的孫策。逃跑的劉備聚集起來的一萬多人對曹操的威脅都不算是最大的。

孫策的水軍精銳,本人武力高強,已經占領江東六郡,正在徐圖曹操,迎立獻帝。所以曹操的麻煩就在於他的戰略地理形勢不佳,隨時有可能被孫策攻擊。所以袁紹打算拖下去。這個戰略,決定了他在和曹操交戰的時候,並不急於馬上就進行決戰。所以初期的戰鬥,其實雙方都沒有出盡全力。袁紹沒有出動自己的更多騎兵和輕步兵,曹操也沒有出動自己的所有騎兵和弓箭手。

除了財力上的貧富不均,還有一個政治上的貧富不均,是曹操覺得難以應對的。

袁紹進攻曹操,首先在道義上有一個問題讓袁紹和他的謀士們想破了頭,那就是獻帝已經遷都許昌。要幹掉曹操,這個名義上的丞相,還要攻進去許昌,總得有什麼借口吧?

問題就在於曹操是迎立獻帝,恭恭敬敬。獻帝對他表揚有加。沒有借口,袁紹就沒法用清除奸臣什麼的作為理由去打曹操!

但是袁紹有一個政治上的優勢,就是他的祖宗們,都是漢朝的大官!

別人可能就不理解了,這是什麼優勢啊?不就是做官嗎,難不成能整天和皇帝混在一起?

但是這就是袁紹和曹操在政治上貧富不均的地方。袁紹的祖上好幾代人都在朝廷做官,對朝廷的很多製度都非常熟知,把其中任何一個人挑出來,都能壓過曹操能找到的自己的祖宗中的任何一人。所以當曹操奉詔,抵禦奸臣袁紹的攻擊的時候,袁紹也拿出來一個自己擬好的衣帶詔,說是奉詔討賊!

兩邊的人誰都不知道誰是正主兒下的命令,反正各為其主,那就打吧!

但是袁紹的這個衣帶詔,是自己偽造的。

漢朝的詔書,別看隻是一張紙,但是樣式如何,發令的人是哪個階層,走的程序是怎樣,都是有幾百年的考驗而形成的固定製度造成的。所以如果不是皇家人員,或者在朝廷待了很久的政治世家,是很難知道這些的。

所以袁紹能拿出衣帶詔,就是因為他知道漢朝皇帝的詔書,要怎樣偽造才能惟妙惟肖,以假亂真。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宗們在朝堂上走動已久,熟知各種詳情,袁紹要想偽造詔書,是很難的,很容易就會被曹操那邊的人戳破,甚至搞的天下皆知,讓袁紹灰頭土臉。

於是袁紹依靠衣帶詔有了看似合理的借口,曹操要戳破也沒有什麼益處。袁紹就是用這樣的辦法,在道義上,和曹操有機會分庭抗禮,從而挫敗了曹操的人和,這個曹操得來不易的戰略優勢。所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雙方在相互的博弈中逐漸的處在了一個僵持的階段。袁紹雖然趁著曹操的地盤有天災的時候來攻擊,但是曹操想到了辦法籌措到了軍糧,天時上袁紹不再占據優勢。地利上曹操找到的樹林,被袁紹全砍了,先天的地理優勢暫時沒有了。人和,又被袁紹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有所抵消。袁紹和曹操,似乎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是曹操的這個戰略形勢,看起來也似乎是暫時的,因為這裏麵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險。那就是曹操雖然東征西討,但是他依然處在一個可能腹背受敵的戰略地理形勢之中,並非可以全心全意的對付袁紹。

所以曹操很希望袁紹早點和他拚命,但是袁紹卻一點都不著急。袁紹顯然沒有把握在很快的決戰中一口吃掉曹操,所以他決定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