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城市的攻防戰(1 / 3)

第十六章大城市的攻防戰(上)

三國時期的城市攻防戰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激烈的程度。

不過我這裏必須首先介紹一下三國時期中國人的城市生活。

在這裏我必須要讓大家注意的是一個看似小節但是實則重要的生活部分,那就是排水係統,包括糞便管理係統。

對比一下西方城市。同時期的西方城市,實際上隻有羅馬人的城市對於排水係統包括公共衛生係統,比如廁所等,有比較完善的規範和管理。羅馬人的廁所,有不少公共資金扶持起來的廁所。有坐便位,還有擦拭用的海綿和水桶,甚至有的公共廁所還專門配置了奴隸,提供清潔服務。羅馬人的文明程度,從廁所到浴池,都可以看出其中繁榮的一麵。羅馬人甚至會嘲笑麵對牆角撩起褲子準備方便的人是鄉巴佬。

而其他同時期的西方城市,就沒有很多的係統性規範和措施了。不少人就地把自己的大小便傾倒在家門旁邊,好一點的還可以傾倒在下水道裏麵,更多的就隨地亂扔了,等於是自掃門前雪,隻管家裏的幹淨了。大家都知道浪漫之都巴黎。但是在三國的同時期,巴黎的人們還是把大小便隨地傾倒的。著名的電視劇《冰與火之歌》裏麵,王後去看平民百姓的生活,其實腳下走過的就是市民隨地傾倒垃圾包括大小便的道路。所以,對公共衛生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程度上看,西方文明的發展,在中國的三國時代的同時期,是以羅馬帝國的水準為最高的。但是即使如此,羅馬帝國的公共廁所的管理水準,也隻是在一些大中城市裏麵有顯現。在不少小城鎮包括鄉村地區,羅馬人依然習慣於隨地傾倒自己的排泄物。

三國時期的大城市的管理,對於公共衛生的重視,可以說普遍高於西方人。這也是在曆史上,中國古代人口聚居程度普遍高於西方的一個主要原因。雖然在主要城市的聚居人口數字上看都差不多。但是在三國時期,聚居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在中國地區已經相當的多,而在西方卻是屈指可數的。公共衛生的管理水準和意識程度,是製約這個情況的一大因素。

三國時期的中國大城市的公共衛生管理,主要是基於一些情況。

一是打掃。公共場合的衛生清掃,在很久以前就有專人管理和雇傭。

二是集中。公共衛生的集中管理程度,能夠追溯到商朝時期。夏朝可以確信,還沒有很係統的公家管理的公共廁所。但是商朝的時候,在大城市朝歌城中,公家管理的公共廁所已經出現。不過中國人的情況和西方人不同,他們用的是蹲坑。文明一點的,也不過是用木板隔開。就算是達官貴人,在上廁所的時候,也和平民百姓一樣,來個典型的中國蹲。

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些公共廁所出現了一種福利,那就是公家配置的草紙。這也源自於當時中國特殊的發達的造紙業。在一些大城市的公共廁所裏麵,有公家購買的草紙,配給進入廁所裏麵的人免費使用。通常都是裝在懸掛的布袋子裏麵。手紙不夠的時候,公家派遣的專門看廁所的人會免費填滿,然後根據花費的金錢向公家報銷。

東漢時期蔡倫造紙,使得紙張的製造和銷售,成為了絲綢之路打開以後中國政權的主要收入之一。盡管後來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都試圖自己造紙,甚至於後來這些國家的學者為了所謂的紙張起源而大發議論。但是中國人在三國時期,尤其是晉朝出現以後製造的紙張的質量和種類,一直都穩居世界的頂尖水準,長達至少一千六百年之久。一直到現在,西方的一些學者也一直購買中國的宣紙來寫字,因為高級宣紙的質量,以其特有的工藝流程,而使得其用於書法的質量極高。

有質量高的紙張,當然漢代的時候也就有多餘的資源生產質量較差的紙張,所以那個時候,中國人就開始用手紙來解決自己**上的衛生問題。而同時期的西方人隻能用葉子和海綿或者羊毛等天然物品來設法解決同樣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根本就不管這個問題。最悲慘的就是印度人。印度人的死亡原因,在當時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隻用樹枝來解決自己**的衛生問題,結果導致了不少人因為解決的不好,把自己塞死了。當時印度人的平均年齡大概不到四十歲。而中國當時已經有一些人可以在物質生活比較充分的情況下,活到七八十歲的高壽。

所以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管理上的精細,和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和社會總體生產水平都能發展到一個較高的程度。

三國時期的城市衛生管理,已經精細到了兩個地方,一個是排水係統,一個是衛生管理製度。

在排水係統方麵,在水源比較充分的地方,有的城鎮都鋪設了上麵有道路,下麵有水渠的設施。這些水渠穿街過巷,大多解決的都是人們的汙水排放問題,包括各種生活廢水。有一些人在自家的水井中或者在公用的水井中取水,產生的廢水就排放到水渠裏麵。這些早期的有規劃的排水係統的出現,在理念上係統的進入了當時的工匠的視野之中,應該是早於同期的西方。專門建造排水係統來有係統的排放城市居民的生活廢水,這個理念,在同時期的西方曆史上我沒有發現。但是,同時期甚至更早的波斯曆史上,使用虹吸原理製造噴泉以及一些輸水係統的曆史記載,是不難找到的。

在衛生管理方麵,中國人一直到近代,都會集中一些糞車或者糞船進入城鎮,收集人們的日常排泄物,然後送去城市外麵的田地裏麵提供肥料。這個管理方式甚至成為了習慣,持續了大概兩千年以上,一直到中國的近代,貪財的軍閥們把橫征暴斂的矛頭對準了糞車糞船,要求不交稅就扣押,使得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成了笑談。這個習慣最早從何時開始已經無法考證,我僅僅隻是在秦代的一些記載裏麵有所發現,但是顯然人們對這個事情不是很在意。秦代的時候中國的大城市已經出現,鹹陽的規模已經相當宏大,人口也比較集中。所以出現公共衛生集中管理的趨勢,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商朝沒有記載,周朝的城市人口密度據說並不大。所以大概一直到後來的秦朝,人口密度開始提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才出現了這個習慣。

在了解了三國時期中國人的城市生活以後,大家就可以理解一些三國時期城市攻防戰中的做法了。

接下來介紹一下三國時期城市的構造特征。

我之前提到過曹操構築許昌城。當時的很多城市的構築,其實都是在要道之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中國的大城市在構築的時候,有一些也是有步驟的。

比如有的城市在要道之上,兩邊是山地。所以構築的時候,一開始隻有兩麵城牆,把要道給封堵住。然後才是對山地的一麵,也是無人能出入的一麵構築城牆。

因為三國時期的城市聚居人口密度已經比較高,所以這樣的大城市發生攻防戰的時候,往往都是一麵或者兩麵城牆發生戰鬥。主要的,就是對著要道的那一兩麵城牆。

這也是當時的中國特色。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大多是小城,發生攻防戰的時候攻擊方的軍隊很容易就能把城市包圍的水泄不通。但是在同時期的中國,因為城牆比較長,所以僅僅隻是一兩麵城牆上的攻防戰,也已經非常的激烈了。

大城市的攻防戰,如果要說徹底擊破的話,也就是城牆的防禦被徹底的消滅,攻擊方的軍隊深入到了城市之中,那麼最早的成功的大城市侵入作戰,應該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邯鄲。邯鄲當時的居住人口已經超過十萬人,是典型的大城市。秦軍在長平之戰後,一鼓作氣攻入邯鄲,應該是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侵入大城市的作戰。

在這之前,被成功侵入過的中國城市,基本都沒有超過十萬人。所以邯鄲攻防戰大概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超過十萬人的城市被侵入。

但是在這之後,中國的城市群落發生的激烈的攻防戰就越來越多了。而在同時期,西方的超過十萬人口的大城市被侵入成功的大概隻有羅馬,而且還是晚於三國時期才發生的事情。

所以三國時期的城市群攻防戰,是當時世界上僅見的戰爭景觀。

當時中國人的城市攻防戰法也已經相當的豐富。

防守方麵,有箭塔,有瞭望樓,有城垛,有阻擋雲梯的特製長矛,甚至有從蓖麻或者魚脂中提取出來的火油。

攻擊方麵,有雲梯,有衝車,有移動箭塔,有雙輪和四輪戰車,甚至有超過後來的回回炮的遠程投石車。

下麵兩章將會提到三國時期中國大城市的軍隊和武將的配備情況;陣型的使用以及攻防的戰法的具體使用。

第十七章大城市的攻防戰(中)

在大城市的攻防戰的具體的講述中,我首先必須講述一下當時的城市主要設施的情況。

首先要說城門和城牆的構築。

城牆的構築以前我提到過。三國時期的城牆其實在建造上有一個缺陷,就是怕水。所以有一些謀士,擅長組織間諜,在即將對某個大城市發動攻擊之前,偽裝成小販,使用一些加強溶解的藥水,去破壞敵人的城牆。通常一些人晚上從客棧溜出來,就是幹這種破壞的事情。

最絕的就是關羽,幹脆來了一個水淹七軍,硬是把樊城的城牆用水淹倒了以後才坐船攻城。

城門的構造也比較簡單。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已經出現過一些設計的很複雜的懸門。但是懸門的製造非常耗費錢財,而且一旦懸門落下來,通常就很難再拉起來。因為中國的城市基本都是處在要道上。所以城市攻防戰中如果出現這種會把要道卡死的防守設施。不論是對攻擊還是防守的一方其實都很不利。因為就算門卡死了,敵人照樣可以從城牆上攻擊過去。所以懸門的使用在中國曆史上非常少見。我隻考證到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有一個小國在抵抗敵人的時候迫不得已放下過懸門。三國時期似乎隻有公孫瓚曾經在自己製造的內城中製造過懸門,但是因為怕死,又用鐵水澆固,所以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發揮突然阻斷敵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