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中國內地)
最早的一撥80後進入而立之年之後,“8090”源源不斷地跨入了而立的門檻。這個後續部隊,從頭望不到尾。
所謂的“而立”,在中國的傳統中,講究的是成家立業,注重的是安身的層麵。隻是,當安全感被急速地偷走,想立業,卻兩手空空,更是無爹可拚;想成家,卻一不留神,就被打上了“剩”的標簽,隻好“相親才會贏”,但往往卻是“非誠即惹”。
那麼,我們還能立得起來麼?
答案是,能!
“而立”絕對不是有車有房,或是再加兩個小情人。這種而立極其膚淺。真正的而立,是經過了艱辛世事的打磨,經過了你對自身目標的確認、對內心真實的堅守。是在人雲亦雲中,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隨波逐流裏,能擁有自己的方向。這才是而立。我們需要做到這樣的而立,也應該能做到這樣的而立。
兩手空空不是我們的恥辱。
心中空空才是我們的悲哀。
在這個急速變遷的時代,我們需要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安心,絕對要比安身更值得我們去努力。尤其是當安身變得殊為不易,安心就顯得尤其重要。心靜自然涼,心定方才閑庭信步,安然如山。
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獨活。
隻是這要安的心,不僅僅是你的耐心、愛心,信心,還有責任心、良心,更重要的還有,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裏,保持理性以及公共精神……這些都是安心的重要砝碼,注定了你人生的深度和精神的厚度。
身無所歸,卻心有所安。
社會偷走我們再多的安全感,我們也能夠對抗。
第八章 用公共精神來為“8090”打一場翻身仗
整個世界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麵之中,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
——瑪格麗特·米德《代溝》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不隻是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公共精神的也不止一代人。
我們能不能後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問一句:難道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
恰恰擁有父輩看來的“壞毛病”特質,“8090”才能崛起。
“8090”更注重“個人”,注重自己的感受,關心自己的生活。這一點非常重要,“8090”的一切表現都從這裏展開,公共精神也由此進一步生發。
對待“8090”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溫和的質疑方式,因為不再咄咄逼人,不再裹挾著敵意,一方麵可以使政府更易接受,建立起有效和可靠的互信,而不是互推責任的躲避;另一方麵則可以喚起更多的公共精神,讓更多人的公民意識得到培育與成長。
你想要怎樣的世界,就先改變怎樣的自己。
80後被冤枉了十多年。1993年,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中國孩子也因此被貼上了一個沉重的標簽——“被溺愛的一代”。嬌生慣養、自私懶惰、缺乏公共精神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公知口中的“公共精神”究竟是什麼?老實講作為一個80後,似乎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這個看上去一本正經特別學術的詞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真冤呀!就連想甩掉這個標簽都不知道該把這股子勁使到什麼地方。
當然,我也曾很認真地去查詢過“公共精神”的意思,簡單說,它可以理解為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的主觀認可,並體現於客觀行動上的遵守、執行。通俗地理解,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論升華版。
可是缺乏這種精神的僅是80後這一代人嗎?
魯迅先生說:“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於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很多。”19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通過在中國二十多年的觀察,也發現了相似的現象。他說:“中國人不僅對屬於‘公眾’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防範不嚴,(後者)便唾手可得,很容易成為偷竊的目標。鋪路的石頭搬回家去了,城牆上的磚也一塊一塊地不見了。”林語堂說得更直白:“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心係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隻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明恩溥在《中國人的素質》中舉了一個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國人很關心道光的三個兒子中由誰來繼承皇位,繼位後政策會有什麼變化。在小酒館裏,幾個外國人試圖同酒館裏的中國人討論這個問題。但中國人說,幹嗎去費精神作那些無聊的推測呢?那是大臣們的事。咱們瞎琢磨政治,那才叫傻呢。
其實不止一個人認為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公共精神的也不止一代人。文化也好,精神也好,你無法拋卻自有的傳承性。“5060”在國家強權的陰影下生活,國家代替了他們思考,他們被納入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框架裏,所以不需要有什麼公共精神,隻需要服從。而70後則是在政治運動的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當國家的宏大敘事破滅之後,他們矯枉過正,走向了私我的敘事,公共精神不足。而父輩們一邊感歎80後自私、缺少公共關懷,一邊又把80後圈在自己慣有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維中。
要數落的可不僅僅是80後,也不僅僅是中國人。美國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布蘭代斯大學社會學教授莫裏老人的總結似乎說明了這個共同的問題:人類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種錯誤的慣性,一代一代誤導下去。餘秋雨曾說:“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大家似乎已經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後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問一句:難道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由於文化不鼓勵這種後退一步的發問,因此每個人的需要變成了想要,想要的內容則來自於左顧右盼後與別人的盲目比賽。錢越多越好,擁有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這四個字我們反複對別人說,別人也反複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以為這是真理。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