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再啟蒙,做現代意義上的“國民”
未經審思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蘇格拉底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在這個“風險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的時代,由計算風險而養成的算計習慣,把一大批人變成了患有深度強迫症的機會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
焦慮的原因在於,我們聽信了那些相同卻又難以一蹴而就的成功準則,看不到別樣的生活可能。
當今,富饒的貧困依然存在,尤其是精神上的貧困。隨大流、盲從、人雲亦雲,成了社會常態。中國最缺乏的是理性思維,是獨立思考精神。
麵對無孔不入的文化灌輸,唯一躲開的方法是不要相信現有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
在梁啟超那裏,啟蒙的任務就是要將品性上有根本欠缺的“國人”,改造成現代意義上的“國民”。
所謂的啟蒙是一種出走,是一種引領人們看到有別樣生活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也許是不對的,但至少讓你知道生活中其實是有別的可能性的。
所謂的追求時尚,也是一種企圖把自己埋沒在一個群體當中來獲得一種安全感的方式。
什麼是最完美的一天?
一位臨終的老人是這麼跟自己的學生描述的:
早晨起床晨練,吃一頓有甜麵包圈和茶的可口早餐,然後去遊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聊聊家庭。然後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盡情享受久違的自然。晚上去享受上好的麵食,剩下的時間用來跳跳舞,回家睡一個好覺。
他叫莫裏·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上了年紀後患了絕症。學生匆匆趕來看望他,而他則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周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門課持續了14個星期,老師辭世後,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出版成一本書——《相約星期二》,造成全美國的轟動。
在莫裏老人眼裏,大家都像馬拉鬆比賽一樣,跑得氣喘籲籲,勞累和壓力遠遠超過了需要,也超過了享受本身。他認為那是美國教育文化的弊病,而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們更應該心有戚戚。
因為當下,幾乎沒人感覺自己活得舒服。
“人們處於饑餓狀態,他們持續緊張著,不管擁有什麼都嫌不夠。”宗薩欽哲仁波切說。這是一個“天下皆賊”的時代。錢、機會、幸福感,什麼都偷;愛、睡眠、創造力,什麼都丟,直到兩手空空,最後連腦子都空了。於是幫我們充電的書越來越多,《21天搞定電影劇本》、《7個銷售咒語,搞定百萬大單》,快速養生,快速致富,快速揣摩老板心意上位,快速掌握女人心理……我們就像邊充電邊通話的手機,越來越燥熱,卻無法止步。一步到位、名利雙收、嫁入豪門、一夜暴富、35歲退休……提速後的人生觀讓我們鉚著勁意淫,然後化成無數不耐煩。就像社會學家吉登斯說的那樣,在這個“風險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的時代,由計算風險而養成的算計習慣,把人變成了患有深度強迫症的機會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我們最愛“快進”,評論,要沙發。寄信,要特快專遞。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於和快樂擦肩而過。煩躁症來自於擔心,擔心如果這個機會不抓住,你就被社會拋離了;擔心如果你現在乖乖排隊,那麼就一定會有人插你的位。鬧心的是,這種擔心並非杞人憂天,而是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所見所聞甚至親身經曆:他是銀行的VIP,拿號這個詞已經從他的字典裏排除了,我們目送他直接走向櫃台,辦完業務後掃一眼還在鐵椅子上等待的可憐蟲;他不用排一上午掛一個號,因為認識院長、主治醫生或者行政人員,他可以直接走到專家診斷室裏。春運排通宵隊買火車票?開玩笑,他訂的是機票,全價,就算是黃牛,他認識的也比我們高級。所以我們急躁,我們不顧規則——實際上也沒有什麼規則;我們推著購物車在幾條長龍之間躑躅,無論排隊還是不排隊都是兩難。我們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滿而不得不耐心等待,焦躁不安讓我們快速地消耗著自己的良心甚至尊嚴。於是我們追不到的女生成了“神”,於是我們一邊鄙視拚爹,一邊在角落裏豎起個牌子悄悄寫上“求包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