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從安身立命到安心立命(3)(1 / 3)

第十章 重拾信仰,年輕一代的“自我完善”

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

——泰戈爾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年輕一代的身份意識已經在維權時代覺醒,不願再抗拒城市生活的誘惑。我懷疑新民工將在不久的將來發起一場爭取城市身份的民權運動,他們中間也許將產生馬丁·路德·金式的政治領袖。

中國未來是否可以真正崛起,取決於年輕一代是否有足夠的韌性、足夠廣闊的全球意識,創造以世界意識、自信心、自尊心為內容的新民族意識。

與莫言差不多同時代的作家,對諾獎是心存追逐的,猶如當年張藝謀對奧斯卡的渴望。不過,到了“8090”這裏,他們對歐風美雨已經不再頂禮膜拜。

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和城市裏,在無數的誘惑和欲望麵前,要學會笨一點,慢一點,“二”一點,傻一點。

信仰聽上去似乎是老生常談,讓人心煩。然而,為什麼我們害怕孤獨,害怕未知,害怕死亡,說到底,還是我們缺乏信仰。

所以,在今天,就連華東師範大學這樣的高校,都會為信仰舉辦一場論壇,談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在論壇上,知名的博士生導師卓新平教授認為:“社會道德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誠信、仗義的神化,隻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現在多把關公敬為財神,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已被人們所遺忘。”

也正因為信仰的異化,中國人雖然發展了經濟,而且越幹越起勁,但我們在發展的路上走得越來越乖張和偏離。於是便有了一篇博文中的歎息:看似豐富多彩的生活其實隻是暫時掩蓋了人性與生俱來的孤獨。於是我們開始逃避孤獨,不敢承認孤獨,不敢在孤獨中發現自己。但我們一旦陷入孤獨,就會產生恐懼,然後這種恐懼感逼迫我們走向死亡。

按照卓新平教授的看法,人類的信仰不可能是單一的,是有層次的。如果要分,有以下四個:政治信仰、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

那麼,我們的政治信仰又該是什麼?

掐指計算,最年長的80後已經33周歲。如果放在幾年前,肯定有人會擔心80後在政治上尚未走向成熟,於是,我們的一時迷茫或衝動都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再忽視這種問題,那還真坐實了別人對我們的指責,是“享樂主義者的天然傳人”,而不知天下責任。事實上,田方萌就觀察到:“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經曆了兩股人類曆史上罕有其匹的流動大潮,一是城市化推動的民工潮,二是國際化帶動的留學潮。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農村青年像父兄一樣繼續湧入城市,相比於老一代民工,他們受到了較高的教育,也獲得了較高的收入。一些調查顯示,他們不再安於徘徊城鄉的兩棲生活,而渴望在城市定居。他們的身份意識已經在維權時代覺醒,他們不願再抗拒城市生活的誘惑。我懷疑新民工將在不久的將來發起一場爭取城市身份的民權運動,他們中間也許將產生馬丁·路德·金式的政治領袖。”

而在現實生活中,80後中就有人已經邁出了民主參選的第一步。

2011年5月25日,生於1984年的徐彥決定參選地方人大代表,5天後,他麵對鏡頭發表了一篇長達10分鍾的參選演說。“我是一個完全透明的參選人,我會是一個讓本選區選民都認識、隨時都能找到我的人大代表。我希望選民不是因為我是獨立參選人而投選票給我,而是因為他們了解我徐彥是誰,了解我能做什麼將會做什麼,並且信任我,這才是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負責。”這段視頻被網站加上標題“國內第一段獨立參選人的參選視頻”放到網上,數小時內就獲得了數百次的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