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橡皮中國,“8090”的“終極關懷”歸哪裏?
他們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整個人猶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對批評表揚無所謂、沒有恥辱和榮譽感的人。
——王朔《橡皮人》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現在的中國孩子,好像有一點未老先衰,年紀輕輕,就每天想著買房買車的事情。總而言之,他們沒有那種對世界的更廣闊的好奇心了。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有一個說法,他認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缺乏“終極關懷”,一切以“身”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
如果說,梁啟超致力於啟蒙,將品性上有根本欠缺的“國人”,改造成現代意義上的“國民”。也就有人希望,“8090”能終結“總體性社會”,完成中國的“現代轉型”。
“利益”是一個相當晚近的詞,在古代道德中它指的是人們所尋求的善與快樂,而不是物質的有用性。
“8090”需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要想完成中國的“現代轉型”,把自己先完成好,然後,再說。
一位信仰基督教路德宗的挪威女士對中國從事多年研究後,對中國人的生活感到非常奇怪:一個中國家庭移民美國後,長期以來隻是關心以買房子、買車子為目標的物質世界,從不參加談論人生的社交活動,也從不去閱讀在國內難有機會接觸的書籍。
曾在劍橋任教的劉瑜同樣有這樣的感覺:“國外學生會關心全球變暖問題,會利用自己的時間去世界各地看看,其中有些會選擇去一些發展中國家,了解那些國家發生了什麼,自己有可能以什麼方式進行一點幫助。他們有種年輕人應該有的很健康的好奇心,這一點特別好。但看現在的中國孩子,好像有一點未老先衰,年紀輕輕,就每天想著買房買車的事情,如果他有一年的空閑,想到的就是怎麼樣趕快擠到投行裏去實習。總而言之,他們沒有那種對世界的更廣闊的好奇心了。你說,你那麼年輕,這個世界還沒有怎麼閱曆過,甚至都還沒有怎麼看過,想過,體會過,你就那麼急著買房買車幹嗎?”
劉瑜感慨,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對一切不能直接變成金錢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了?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有一個說法,他認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缺乏“終極關懷”,一切以“身”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一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因為缺乏宗教對精神的提升,加之長期處於食不果腹甚至朝不保夕的處境中,中國人最大的願望就是魯迅所說的“但求做穩奴才”。
中國人對自我的拯救方式是在世俗中“安身”,這一觀念又由父輩灌輸給了80後。
女孩麵對婚姻關係時,將來的安身之處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能將她們帶往異國他鄉的老外可以重點考慮。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親對兒子說,要再不好好學習長大了隻配做公務員;而此前,參加《一站到底》、擁有三個學位的選手,在介紹自己時卻不無驕傲地說,自己現在是一名公務員。“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麵;你看報表時,梅裏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當我把這個段子發給朋友等待共鳴時,她回複:“不寫PPT賺錢,拿什麼看魚看猴。”林語堂稱,在所有的動物中,隻有人類發明了工作。動物隻有在饑餓時才覓食,其他時間則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人類卻飽受欲望支配和折磨。
這能怪“8090”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愛拚就會贏;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隻顧拚,物質幾乎成了衡量成功的標準。
“這種每天都像在飆車的環境,逼迫著你今天不抓住機會,明天就會落後,大後天人家就富起來了,你什麼都沒跟上,你就會有急促感。”台灣地區媒體人陳文茜說。《東方早報》的一篇評論更有助於理解這一問題:“80後是目前中國各代族群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卻又是最沒有生存保障和依賴的群體,處在最沒有價值感的曆史的路口。”“8090”麵對著一個就業機會缺乏、福利保障未健全、資源被官僚體製壟斷的城市發展模式,資源緊缺,壓力龐大。上溯千年,古人的命運方程式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在先賦社會,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6070”經曆了自致社會,白手起家打天下。現在自致社會似乎又墮回到先賦社會,“九交貴人”要比前八個變量重要得多,一言以蔽之——拚爹。這個社會需要時間,找到一個人人公平參與財富分配的方式對於80後來說,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而就算是拚爹的勝利者,按部就班走著被規劃好的人生路線,衣食無憂卻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前天和昨天一樣,今天和明天一樣,能想象自己10年後的樣子。所以表麵上看新生代們要比前輩快樂得多,但有時也就是虛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