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草根的正能量:小人物行動派(2)(1 / 3)

第十四章 社交媒體興起,草根爭奪話語權

每個人都可以在15個人中大名鼎鼎。

——《紐約時報》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web2.0時代,社交媒體正改變著世界。

“8090”是空前孤獨的一代人。

社交媒體的出現,為“8090”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溝通渠道和互動平台,以及更重要的,小群體的文化認同感。

小團體的出現,為年輕一輩增進了更好的關係網絡,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資源,而誰掌握資源誰就擁有了話語權。

知名ID的成名史,彰顯了草根個體和草根群體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獲得影響力的過程。

社交網絡不是萬能良藥,它解決個體歸屬和集群,卻可能導致個體現實行為能力的削弱。

“在凡事懶得思考和探究的時代,我們拿微博度日”,要警惕社交網絡的過度粘黏。

社交網絡為解決個體的孤獨而產生,卻讓一代人更加孤獨。

“我的名字叫馬克·紮克伯格,卷發猶太人,成績優秀,高中最愛編程,做了幾個有點小用的軟件後,我考上了哈佛。在大學我什麼都不缺。社交?那是上等社會有錢小孩的遊戲,我羨慕但我不需要……兩個傻嗬嗬的兄弟倆找到我告訴我他們想建一個哈佛學生自己的社交網站,他們叫它哈佛社區。我覺得這主意不錯,所以自己編了另一個網站叫做The Facebook。”

上麵這段話,引自《國際先驅導報》一篇文章《渾蛋們感到孤獨》,準確地說,這是一篇影評,點評的是當年獲得八項奧斯卡獎項提名的電影《社交網絡》。很少有人能夠想到,一部描述技術宅男、怪咖兼IT精英創業史的題材,能夠以黑馬姿態在奧斯卡上大放異彩,並最終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大獎。正如誰都沒想到,這部電影所描寫的故事主題在現實生活中所映射的那個新生玩意兒——社交網絡,能在短短幾年改變世界!

社交網絡,即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之意,全譯為社交網絡服務,提供的是虛擬網絡中社交的途徑和平台,其中以美國的Facebook、Twitter等為代表,而在中國包括微博、人人網等。不同於以往網絡,社交網絡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得知識的渠道,它的橫空出世,甚至直接幹涉了年輕一代的社交方式。它帶來的不是知識的衝擊,而是人的衝擊,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認可帶來的衝擊。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人情相對冷漠的時代,背負著“前所未有孤獨一代”的命運,“8090”急切地需要為自己無比巨大、虛空的孤獨感尋找宣泄的渠道。沒有哪代人,比他們更需要對話、溝通和認同——這就是社交網絡風起雲湧的土壤。

而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作為web.2.0的突出產物,它幾乎成為知識社會中的典型創新形態,並在深遠意義上影響著社會的草根化進程。說簡單點,同時也是樂觀估計,社交網絡就如同及時雨,它助益的是草根一族登上社會舞台之後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如:

以個體或者小團體的角色發出聲音:你可以為寧夏某鄉村圖書館募集圖書,也可以對以個人身份參選人大代表的同齡人表示支持;

快速傳播多元訊息,尋找誌同道合的同伴,獲得支持進而得到認同感:不管口味多重、嗜好多怪,都能找到和你趣味相投的分群或者小組;海角天涯在你麵前……的140裏;

第一時間互動溝通,對社會熱點問題展開一定範圍內的群體辯論:真理越辯越明,首先我們得有辯論的空間,哪怕是虛擬空間;

轉發和分享,擴大個體聲音的影響力,直到形成小圈子文化,影響主流聲音……

據披露的數據,截至2012年10月份,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已超2億,按照新媒體研究學者魏武揮的估算,即便按照最嚴格的比例,新浪微博的活躍用戶(指每個月至少使用微博一次)大約在5000萬上下。除了那些加V的公眾明星人物的ID(被戲謔為大號),微博到底給年輕的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首先,微博提供了對不滿的釋放和宣泄渠道,快捷有效地與人互動。如本書前麵介紹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生存困境的“8090”,剛剛擺脫了集體意識的束縛開始個體意識的覺醒之際,在精神上尤其需要對外的溝通並獲得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同。而這種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幾乎絕無可能解決:跟父母一輩有溝通代溝,都市中朋友見麵互動的成本極其高昂。你苦悶沒有正常的發泄渠道,且成本高昂,得不到呼應。可是,不管你是分享歡樂,還是表達不爽,敲下140字,不到一分鍾就有附和或反對你的回應出現。許久不見的朋友,無須撥打電話便可以對你的近況更新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