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草根的正能量:小人物行動派(3)(1 / 3)

第十五章 在水泥地上種花,投身誌願服務和NGO事業

我們的行動就是我們最後的審判人。

——歐·梅雷迪斯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國際上給真正的誌願精神作出定義,一必須是誌願,二不為報酬,三是利他。簡單來說,即,任何人自願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有益他人、社會提供服務性活動和工作。

如果我們追溯誌願活動在他國的發展曆程,如在誌願服務活動蓬勃和誌願精神大行其道、被主流價值觀接納的美國,就會發現,早期的誌願服務是通過政府行為得以保障確立的。

“在水泥地上種花”,這句話聽上去既有幾分神奇,更具幾分浪漫,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用堅韌的努力和創造變為現實。這句話也正貼切地形容了近兩年來民間誌願者風潮和民間公益發展的曆程。

在這樣的進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政府和公民原本就是社會秩序的共同維護者。

NGO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它的原動力正是誌願精神,是公民社會興起的一個重要標誌。

公民社會組織是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社會的基礎和主體,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

哪怕你是草根,小角色也身負大使命,社會的未來在你手中成型。

2008年夏天一個深夜,我在北京打車回住的地方,聽見電台裏正播放一檔情感傾訴類節目。對於年輕的、剛剛走上社會、被迫麵對世界的我們,2008年那一年,新浪微博還沒成立,人人網當時還叫校內網,總之,社交網絡還不能那麼及時地抒發感觸、解決掉青春期難以忍受的傾訴欲。因此,在那一年,給電台午夜節目打電話、發短信還是一件有點時髦、有點小文藝小浪漫的事,也確實是效果強烈、安全又隱秘的情緒的抒發渠道。

當時,廣播裏傳來男主持人溫柔的嗓音,他正用符合午夜氣氛的低沉聲調讀聽眾發來的短信。一個又一個的年輕男女,對一個幾乎不曾謀麵的陌生人,傾吐自己難以言說的苦惱和心傷。而不管他們表述的是什麼內容和話題,都有一個核心的詞,叫作“孤獨”。

我心裏凜凜一驚,覺得自己作為同齡人,迅速地被這種集體感受同化了。記得出租車當時正停在五道口的某個紅綠燈前,隔著車窗向外看去,霓虹燈下往來穿梭的,都是附近高校的年輕學生和附近公司的年輕上班族,他們像潮水一樣從道路的一頭湧向另一頭。異常熱鬧的世界隨時伸開雙臂迎接你的縱身而入。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在前幾分鍾被同化的孤獨感達到極致。於是我也發了一條短信,不過不是給電台主持人,而是給我畢業前很相熟的一位老師。我認真地發問:“老師,為什麼我感覺到那麼孤獨,有什麼辦法能夠戰勝這種孤獨?”

那個我敬重的老師給出了答案,他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這是無法擺脫的命運,當投身公共生活中時,孤獨或可減輕。

對於每一個國家、每一代年輕人來說,孤獨都像是一種絕症,時時刻刻如影隨形。很難描述那種感覺,也許隻有作家們能寫出貼切的語言。台灣女作家朱天文說:“人生的絕對處,沒有人能相伴、能幫助,最最是隻有一個最最孤獨的人,不憑借任何,不依傍任何……”甚至,獲得也不能解決自己的孤獨和缺失,作家廖一梅說:“人的缺憾就在於不斷地要用外界的獲得來填補自己的不安全感、孤獨感等等,這種填補是永遠填不滿的。”

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提到,即便四年後社交網絡熱情地拉近你與世界,卻不能把你與實際生活相連,所以它並不是解決孤獨症的良藥。那麼,解決孤獨唯一可行的路徑,也許是讓自己與他人、與外界在更多實際層麵上建立連接,包括和社會、國家關係的相連。

2008年真是一個值得書寫、讓人很難忘記的年份,不管是個體還是國家、社會,都發生了太多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這一年,幸福和苦難交織,淚水和榜單輝映,奧運年的榮光和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給民族帶來的悲慟,把每個人都卷入了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對公民義務、社會責任等問題的思考——正如本書第八章“用公共精神來為“8090”打一場翻身仗”一章中所說。也許從這一年開始,對於“8090”來說,公民這個詞不再陌生,我們不再局限於成為國民、人民,而希望成為公民。作為公民,不僅有一定的公民權利,更有一種公共參與的義務、一種公共生活的責任,做公共事務的熱衷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在2008年的回憶之中,最不可忽視的一個大件事就是:在缺乏自上而下的推行政策、勢單力薄的前提下,當代中國社會的誌願者們以一股正式的團體力量,亮相社會舞台。

我相信所有目睹並見證過2008年的年輕人,都能回憶起那一年自己做過些什麼。國際上給真正的誌願精神作出定義,一必須是誌願,二不為報酬,三是利他。簡單來說,即,任何人自願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有益他人、社會提供服務性活動和工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那一年你是身在北京給外國遊客指過路,還是在某個小城市為地震災民捐款,或者親赴災區自願幫助災民以任何形式解脫困境,哪怕你隻是在某一些時刻感覺到自己身負“利他”的使命,以及共同承擔社會苦難的責任,這都是一種誌願精神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