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想要什麼——這是目標。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目標事物在你心中的價值衡量結果,具備理性和判斷力的“8090”,大多數是不盲從集體價值觀而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一輩人。他們隻為那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而努力,而這幾乎是我們願不願意投入行動最重要的考慮。因此在製定自己目標的過程中,用結果驅使行動,不如用價值驅使行動。將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放進自己的“人生清單”,你會發現,目標會因此更具吸引力。
你為什麼想要這個——這是動機。人的行為動機有很多種,物質獎賞也好,精神愉悅也罷,行為結果所帶來的某種回報,往往是動機的源頭。
你決定怎麼做——這是方法論。通往成功的路徑有很多種,拋開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學勵誌道路,其中有一個觀點需要更新,與其說細節決定成敗,不如說輕重決定成敗。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這個時代已經是一個太多元的時代,信息時代無處不在的資訊來源、娛樂王國無孔不入的聲色誘惑、太快更新太多選擇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散掉我們在追求最初目標過程中本可以專注的執行力。不在繁複瑣碎的細節上耽誤太多時間,才能在最重要、最具備價值的任務上做到真正完美。
除了孤獨,“8090”也可謂是最糾結的一代,他們永遠在矛盾、困惑、兩難中選擇:讀書重要還是實踐重要;在大平台打工重要,還是自己白手起家創業重要……在諸多的方法論中,有一條對於年輕一代尤為現實,對自己的教育、學習的投資永遠值得並必有回報。
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中途輟學創辦了舉世聞名的公司,但這並非說明現代學曆教育對成功沒有助益。我們來看喬布斯去世後,接管喬布斯的新一任CEO,蒂姆·庫克(Tim Cook),他在奧本大學念的本科,是杜克大學的MBA(工商管理碩士)。而他領導下的蘋果公司現任蘋果各業務口的主要掌權人,如零售商店總監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是劍橋大學的本科生及沃頓商學院的MBA;主管軟件的副總裁克雷奇·費德勒齊(Craig Federighi),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碩士;負責IOS軟件的斯科特·福斯特爾(Scott Forstall),是斯坦福大學的本科生和碩士生;Mac的掌門人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畢業於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CFO財務大管家皮特·奧本海姆(Pete Oppenheimer)畢業於加州理工大學;運營副總裁傑夫·威廉斯(Jeff Williams)則是杜克大學的MBA。他們清一色全是美國名校畢業。
即便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擁有豐富的人生資曆,那些在某個領域做出不凡成績的精英們也得付出比常人多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有記者采訪洛杉磯湖人隊著名的球星科比,問他為什麼能那麼成功,領著別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年薪,科比反問記者:“你見過淩晨4點鍾的洛杉磯嗎?”記者說沒有,科比答道:“我每天都能見到。”
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努力,他們還得擁有高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高效的工作技巧。而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有很多內容,如,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管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價值;對健康的管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價值;人際關係管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裏創造價值,等等。這都是對自己的把握,也是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關鍵。
2012年9月,一張“清華學生馬冬晗的計劃表”風靡了各大網絡,成了網友們膜拜的“神器”。1989年出生的清華大學精儀係博士一年級學生馬冬晗,是清華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她的一份成績單顯示:《電工與電子技術》等多門功課成績在95分以上,其中還有滿分,她三年總成績班級第一,各種科研、競賽獲獎28項。令人稱奇的是,她的雙胞胎妹妹馬冬昕同樣優秀,姐妹倆不僅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也非常高。馬冬晗是精儀係首位女學生會主席,還是係乒乓球隊、羽毛球隊、排球隊隊長,還能跑馬拉鬆、主持晚會、朗誦詩歌;妹妹馬冬昕則擔任過校學生會副主席、係學生會學習部長、班長,甚至還當選了海澱區人大代表。
而姐妹倆這張成績單的背後,是一張張被網友們戲稱“比國家領導人還忙”的學習計劃表支撐的。她們把每天的時間都切割到了每一個小時,何時做微積分的習題,何時開班會,都精確到分鍾,連午休的那一個鍾頭都能擠進去兩三件事,睡覺也隻留了5個小時。早上6點起床,鍛煉,早飯;中午11點25分至13點20分吃午飯,打印課件……20點55分至22點30分做習題,複習物理;22點30分至23點聽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語。這張計劃表在網上被廣為傳播之後,媒體采訪姐妹倆,問道有沒有覺得這樣的學習計劃很瘋狂,馬冬晗則輕描淡寫地解釋:“製作計劃表對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隻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方法,我覺得很正常的事,沒想到被人熱議。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清華,不理解清華的學風。”
而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清華,其BBS上有這樣一篇文章《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一名清華大學的學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清華學生苦,美國頂尖學校的學生更苦。”起因是作者去美國名校交流了一段時間,發現對於哈佛、普林斯頓這樣名校的學生來說,每天4到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很正常的事情,淩晨2點到3點是普遍的上床時間,上午有課最晚9點就得起床。睡眠幾乎是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如果喝杯咖啡能頂過去,能不睡就不睡了。吃飯也是盡快吃完,隨時掏出電腦來準備展示PPT、看課件、寫論文。相較之下,中國大學生普遍在上大學前對大學學習之辛苦程度的預期偏低了,認為辛苦地通過高考的選拔升入重點高校之後,可以好好放鬆一下。而相較之下,美國的名校學生們對自己的預期較高,他們都認為自己將來出去是要做美國的青年領袖的,因此時時刻刻都抓緊時間給自己充電,為未來儲備充分的實力,挑起棟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