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加強“自我管理”,誰說草根不可逆襲
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亦不至滿手汙泥。
——李奧·貝納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在開始行動之前,好好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想要,我想怎麼做。
檢閱自己的動機,重於檢查自己的方法;用結果驅使行動,不如用價值驅使行動;細節決定一切,不如輕重決定一切。
信息時代無處不在的資訊來源、娛樂王國無孔不入的聲色誘惑、太快更新太多選擇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散掉我們在追求最初目標過程中本可以專注的執行力。不在繁複瑣碎的細節上耽誤太多時間,才能在最重要、最具備價值的任務上做到真正完美。
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有很多內容,如,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管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價值;對健康的管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價值;人際關係管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裏創造價值,等等。
成功有不同標簽,並非出人頭地才是成功,內心的富足和自我價值的確認也叫成功;金牌固然重要,但為了應付現實生活的挑戰和命運的逼迫,成為強者更為關鍵,適者生存還得審時度勢,強者生存則毫無懸念。
但不管通向哪種形式的成功路,途徑隻有一個,那就是足夠的努力,當你失望、受挫、倍感沮喪和委屈時,可以試圖捫心自問,我真的夠努力了嗎?我為心中的夢想付出足夠多了嗎?
如果你真的想完成一件事,那麼全世界都會來幫你。這句話聽上去像戲劇台詞,但是現實世界已經上演過無數次比戲劇還戲劇的追夢故事。
我們都知道,2012年初美國有一個鼓舞了全國人民的追夢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林書豪,他是個黃皮膚的華裔男孩。出生於1988年的林書豪,本來是NBA紐約尼克斯球隊一個即將被淘汰的板凳球員。隊裏主力因傷缺席,他意外地獲得了一次上場機會,結果拿下全場最高分,幫助球隊獲勝,奇跡般地上演了“一球成名”的神話傳說,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帶領著紐約尼克斯隊創下七連勝紀錄,還伴隨著不斷刷新個人得分、助攻等各項數據。美國當地時間2月14日情人節當晚,他在一場比賽中上演了最後十秒鍾三分球絕殺逆轉,把這個神話捧到了極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子迅速成為全世界揚名的超級明星。這個故事的離奇和瘋狂令人瞠目結舌,據說任何一個好萊塢編劇都交不出這樣的劇本:一個無名小子在11天內拉動一個最破球場的股指猛漲1.36億美元;一個人物一飛衝天到連總統奧巴馬都在咋舌“真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而在光速走紅的光鮮背後,這個故事主人公卻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以及太久太艱難的蟄伏期:先是2010年選秀落選,得到過一份合同,未滿約即被解聘;其後他又加入一支球隊,卻在一個月內從未出場再次被解約。一個二十出頭、富有天賦的少年,總是遭遇最難堪的忽略和輕視,打不上球,總是被球隊裁掉,不僅是板凳球員,而且被媒體說成板凳上最後一位,又名飲水機管理員。最艱難時,他像每一個普通少年麵對內心低潮無助時那樣,躲在被窩裏偷偷哭泣,無助地向冥冥之中他信奉的上帝禱告追問:“為什麼我要經曆這些?”
他並非不夠努力,他流下的汗水一點都不比別人少。他並非沒有成功的天賦和機遇,他在高中聯賽時就能一人在單場獨得32分成為MVP(最有價值球員)。上大學時他則被著名的哈佛大學錄取,並改寫了哈佛校籃球隊的記錄,光明大道已經鋪設在腳下。那麼,“為什麼我還要經曆這些”——每一個試圖用努力達成目標卻中途一再被擊倒的人,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要經曆這些?
林書豪沒有放棄自己的初衷,他克服一切困難頂住各種壓力,堅持到了最後。他是這麼解決自己的疑惑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動機:“我追問自己,我想進NBA,是因為我要很多錢嗎?是因為我要榮耀和名聲?這裏有很多內心的自我反省,來檢查我的心和我的動機,基本上是如何定位我的信仰。因此即便受挫之後,有了我心中的平安,就算事情出了差錯,我仍然坐在那裏,仍然可以醒過來,可以微笑麵對,一切都會變好。”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付出努力,怎麼專注於自己喜愛的事情,他為榮耀打球——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功名,而是內心的平安喜樂。放下了為了功成名就的我執,他因而從未放棄自己行動的動機,他有堅定的信仰,也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堅持。他公開說,如果不打籃球,就去選擇做社區工作,服務低收入人群。他知道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也願意把這種能量傳遞出去。而最重要的是,他從信仰和學習中懂得了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聯係。
林書豪的故事告訴我們,心中的動機和夢想才是驅動行動的關鍵。從這一點出發,一個容易被大多數人忽視的經驗是:行動的動機,往往比你行動的方法重要得多。
沒有人會懷疑,足夠的堅持和努力當然會帶給你想要的一切。一切行動在開始之前的思考路徑,無外乎經曆這三個階段的自我發問:一,你究竟想要什麼;二,你為什麼想要這個;三,你決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