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裏,不容否認,中國在經濟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在製造業方麵,現在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基本上都可以買到印有“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產品。一些數字更是令人歎為觀止——2010年,中國的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出口總值方麵,2009年時中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而2006年開始,中國已成為全球外彙儲備最多的國家。基於以上事實,難怪很多人都會感歎,現在的中國簡直是“漢唐以來未之有也”的大國氣象,更有人給出了滑稽的數字,說2012年中國的“複興”事業已經完成了62%——我很想知道100%是什麼?
其實,國家和個人在很多時候的境遇是很相似的。相聲演員郭德綱曾說,當一個人沒出名的時候,根本沒人理他,隻有當他出名了以後,各種毀譽才隨之而來。中國現在的境遇也是一樣。過去窮的時候,沒人理會;現在富了,“中國威脅論”也就來了。麵對“中國威脅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我想起一句話:思考得越多,話越少;思考得越少,話越多。所以,在開口回應之前,我們不妨先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番,我們現在的處境如何?
我有一個觀察:今天的中國,恐怕是全世界使用“和平”這個詞最多的國家。無論在什麼場合,我們都喜歡說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同時,我們也千萬次重申,中國雖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但中國絕對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我們的學者,也很喜歡強調中國有熱愛和平的“優良傳統”。這麼看,其他國家是不是就應該打消“中國威脅論”的念頭呢?
要理解西方人的大腦,最有助於雙方相互理解的方法,是換位思考。所以,現在我們不妨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美國人,來看看中國。
以前的美國人,是很不關心國際新聞的,甚至到了對外麵的世界很不了解的程度。我曾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聽到一個笑話,以此說明美國人對外界之不了解。一名嘉賓說,911事件發生後,有次他和一個美國人聊天,那個美國人說:“基地組織真恐怖,拉登真恐怖,他們現在還隻是劫持飛機搞恐怖襲擊,還好他們還沒有原子彈,如果有的話後果真不堪設想。”接著話鋒一轉,跟這位嘉賓說:“你們中國現在也越來越強大,對美國是種威脅,如果你們有了原子彈,對美國來說也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啊!”嘉賓聽完,無奈地對那個美國人說:“其實,中國在60年代已經有原子彈了……”這句話,把美國人嚇得眼珠子瞪得鬥大。美國人之不了解中國,由這個笑話可見一斑。
但是,在過去的10餘年時間裏,這個現象發生了改變。有數據顯示,近幾年美國人最關心的新聞,就是關於中國的新聞。我想這“關心”裏,大抵是包含了疑惑、恐懼、好奇、迷茫、憤怒……甚或同情等數不清的複雜情緒罷?
站在美國人的角度,他們也聽到中國的“和平崛起論”,也感受到中國領導人出訪國外時的風趣親善,也看到中國年輕人在諸如汶川地震時表現出的團結奮進,這些都是好的一麵。但同時,他們也會看到製造iPhone手機的富士康公司這樣的“血汗工廠”,也會看到中國購置航空母艦瓦良格號,也會看見毒牛奶這樣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換作你是美國人,難道不會對這個有趣的國家產生“關心”嗎?
其實,剛剛被中國超越的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經曆過“崛起”的時期。當時日本的製造業,如汽車,和中國今天的製造業一樣,同樣稱霸世界。那時候美國的汽車製造廠商,被日本汽車製造廠商排擠得幾乎無容身之地,隻好大量裁員。美國工人那時候憎恨日貨,完全不輸今天的“反日憤青”。他們也在遊行示威的時候,把日本汽車砸個稀巴爛,以解一時之快。
但是,美國汽車製造商和工人很快就意識到,砸毀日本汽車無濟於事。因為,日本汽車確實有其優點。比如省油,比如成本低。我們大抵都聽說過日本汽車工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故事。日本人會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買回來,然後像解剖屍體一樣拆解汽車的每個零件,進行詳細研究,討論是否有改進的可能性。最終,日本研製出了更省油、價格更低,且更美觀的汽車。美國人知恥近乎勇,開始向日本汽車學習先進經驗,繼而改進了美國汽車,挽救了整個汽車工業。
那麼,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會是怎樣的版本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設日本研製出了一種世界尖端的汽車,一家中國汽車製造商發現了,很快就買了一輛回來。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很用心地拆解日本汽車,研究裏麵的每個零件。但是最終得出的結論,恐怕不是借以改進自己生產的汽車,而是幹脆依樣畫葫蘆,山寨一輛中國版的“世界最先進汽車”出來。這種汽車不需要出口,光是國內市場,就可以令這家汽車製造商賺得盆滿缽滿。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聽,真實的案例難道還少嗎?2009年問世的“無扇葉電風扇”,是英國著名發明家戴森爵士曆經數年艱辛的發明成果。結果這一成果剛剛推出,還沒來得及打入中國市場,深圳羅湖商業城的每家店鋪,就都有它的中國山寨版出售了。換作你是戴森爵士,恨不恨?如果你是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你害不害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