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2)(1 / 3)

第十九章 後冷戰時代青年:自由、人權、法治、民主、良知

我所宣揚的,不應該隻是傳統的道德價值,而是普世的價值。

——胡適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占領運動”引發的全球年輕人大串聯,說明年輕人正變成“世界公民”。

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具備全球性視野。

香港80後作家林匡正提出“十字訣”:自由、人權、法治、民主、良知。

如果中國真的崛起了,中國究竟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中國以什麼理由,說服世界來讓中國崛起,甚至是幫助中國崛起呢?

是中國帶動我崛起,還是我帶動中國崛起呢?

2011年10月15日,是一個應該被載入史冊的日子。那天,為了響應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占領運動”。在亞洲,有台北、東京、首爾、吉隆坡……當然,也包括香港。香港“占領中環”時,我也在現場。在香港,這個後資本主義社會,聽著數百民眾齊聲高喊“打倒資本主義”,好不刺激!

大家都以為,和香港很多活動一樣,占領中環大概會在一天內結束。但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占領中環的參與者並不是三分鍾熱度。在當天的誓師後,他們在中環的彙豐銀行總部紮帳篷住了下來。10月、11月、12月,來年1月、2月、3月……7月、8月。中環的老年人以為年輕人不過是一時熱情,沒想到這次玩真的。最終,老年人隻能用一紙狀書把這群年輕人告上法院,請有關部門來“清場”。

美國年輕人的訴求全世界都聽到了,他們要代表99%的窮人,告訴那1%的富人:世界早就開始變化了。但沒想到的是,這個訴求居然在全世界都有市場,真是揭竿而起,萬民響應。你是否從這件事中,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

類似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100年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情或許不會引起你的關注,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情況完全不同了。

過去,如利比亞這樣的非洲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變,是不會有那麼多人,尤其是不熟悉曆史的年輕人關心的。時代變了,由於網絡的普及,並加之教育(特別是英文)的普及,全世界的年輕人很容易溝通,也很容易互相傳遞信息。於是,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埃及……大家都討論到一起去了。

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具備全球性視野。從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進入中國開始,我們目睹中國的年輕人怎樣加入世界大討論,怎樣學習和世界說話的方式。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細節是不盡如人意的,但畢竟還是有所進步的。比如,我們已經從“中國可以說不”的年代,過渡到“北京歡迎你”的年代。但我在法國戛納看到他們的口號卻是“the city is yours”(這城市是你的),很顯然,我們有所進步,可是離戛納尚有一段明顯的距離。

加入世界大討論的前提是什麼?這個前提,就是你和所有人有共同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四個字,是過去中國所有討論裏較少見到的。身份認同與身份不同。兩者有何區別?簡言之,身份,指的是你的身份證、工作證、居住證……而身份認同,就是你對它們的認同程度。你可能移居英國數十年,早就加入英國國籍,用的也是英國護照,但在認同感上,你覺得自己仍舊是個中國人。這時候,“英國人”是你的身份,“中國人”是身份認同。美國革命年代,富蘭克林有句名言:“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Where there is liberty,there is my country)。”說明對富蘭克林來說,“自由”才是他的身份認同。令富蘭克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他的身份認同觀竟然影響了全世界。

香港80後作家林匡正,是最年輕的“香港書獎”雙料冠軍,其代表作是2011年出版的《八十後運動》。2012年香港書展期間,林匡正出版了新書《夾縫:九十後看中國》。在這本書中,林匡正采訪了很多90後,問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誰知90後給出的答案,讓所有人感到驚訝。

在90後身上,我們不再能夠看見地域性的身份認同(或者說這不是最強烈的身份認同),90後不再在乎自己生於何處、長於何處或身處何處,對90後來說,似乎隻認同10個字:自由、人權、法治、民主、良知。這10個字,可以說是社會共識,同時也是90後的核心價值。而在過去,以及可預見的未來,這10個字肯定會越來越深入中國年輕人的內心並達成共識。對這一點,我是十分樂觀的。這非常有助於中國融入世界,以及世界接納中國。

不過好話說盡,我又必須在此處加入一個轉折——但是,中國年輕人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不得不麵對世界對中國產生的敵意,以及“中國威脅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