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1)(1 / 3)

許驥(中國香港)

世界早已走向中國,中國也在走向世界。中國和世界早已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概念,可以互通有無。

比起前輩,“8090”恰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全球視野以及全球意識,彼此之間,也較有共同語言。

無疑,他們都是“全球嬰兒”,也就是說,全球化的嬰兒。

這也注定著中國的“8090”,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境遇與過去的中國人很不一樣。

“五四”一代和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的一代,都經曆了“打開國門”的關鍵時刻,背負了整個民族的寄望出國。

他們身上的包袱越多,就越束手束腳,也就越沒有自由。

在國外的一切生活和工作,目的都隻有一個,那就是有朝一日回來報效祖國。

或許,他們走向世界的過程,是沒有太多快樂可言的。

但是今天的中國年輕人不一樣,個體的意識覺醒了,他們學會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而踏出國門。

在這個過程中,你增長見聞、開闊眼界、融彙文化……

實現了胡適先生百餘年前的理想:爭取你個人的自由,就是為國家爭取自由。

雖然多年來,西方人一直對中國的年輕人有“思維定勢”,覺得獨生子女的一代,肯定是“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事實似乎也在證明,無論“小皇帝”還是“小公主”,都越來越具備公民意識。經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無數事件後,我們都有目共睹。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相信更多的事情會激發中國年輕人的公民意識。

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年輕人還需要學習做一個“世界公民”需要具備的那些素質。

文明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每個嬰兒出生時都一樣赤身裸體、哇哇大哭,但長大以後,有的可以變成英國紳士,有的可以變成法國情人,有的可以變成日本武士,有的可以變成中國香港商人,有的也可以變成地痞流氓……

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然後朝那個方向努力。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出國相對比較容易。

很多人都做起背包客,環遊世界。

並且,中國學生有個很大的優勢:擅長考試。

而西方有些國家那麼“傻”,提供獎學金讓你去讀書。

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機會多出國。不要隻有短見,覺得出國混個文憑,回國比較好找工作。

打破這種“實用主義”的狂想,切切實實地去體察外國或者外地究竟有哪些長處與短處。

不誇張地說,今天中國正在經曆的很多事情,西方發達國家都早已經曆過。

所以出去看一圈,回來再看中國,肯定會不一樣。

中國的“8090”,要培養自己自由、人權、法治、民主、良知的思想,培養自己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態,衝破桎梏,並且學會反思。

相信10年之後,當我們漸漸步入中年時,回首這幾年時光,會發現現在的我們身上還有很多幼稚可笑之處。

如果能夠那樣,則證明我們確實進步了!

第十八章 香港能告訴你什麼

我必定恪守承諾:維護公義,保障市民權益;維護法治、廉潔、自由、民主等的香港核心價值,包容各種立場和意見;同時以身作則,廉潔自持,建立“行之正道”和誠信的政府。我會盡力保護每位市民的權利,並尊重新聞自由,維護媒體的獨立性。

——梁振英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從15歲香港意見領袖黃之鋒,看草根意見領袖是怎樣煉成的。

內地教育喜歡“樹典型”,所以人們比較喜歡模仿、追隨。

香港由於是多元社會,所以不容易出現張悟本這樣的“神醫”。

以香港文化人胡恩威為代表的部分香港人把香港教育批得體無完膚,認為內地大學生在閱讀思考上優於香港大學生。

內地年輕人不要急著買房、買車、定型,誰知道未來會怎樣。

2012年5月中旬的某個清早,當時我人在巴黎,打開微博一看,隻見好多網友@我,希望我轉發一段視頻,並說這段視頻中的香港中學生,給內地起了榜樣的作用。我向來很討厭榜樣,於是沒有理會。

在巴黎遊玩了一整天,晚間找到一家中國餐廳。走入其中,幾個中國年輕人過來招呼。和他們聊天,得知他們是在法留學的學生,用課餘時間開了這家中餐館,賣湖北菜。我在法國,看見很多流浪的法國年輕人。現在歐洲的失業率是高,但是隻要勤勞肯幹,總還是能找到糊口的工作。但法國的年輕人不願意這樣,他們寧可在街邊乞討,也不願工作。旅法的朋友告訴我,法國人就是這樣,被政府的高福利寵壞了,顯得有些懶惰。看著這些開中餐館的中國年輕人,讓我的心裏感到暖暖的。這就是我所認識的中國年輕人,能吃苦。那一餐的口味也很好,麻辣蝦,確實讓身在異鄉的人找回一些故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