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1)(2 / 3)

到了晚上,我再次打開微博,@我的數字不斷增加,導致我不得不為了滿足好奇心,點開視頻觀看。隻見一個十幾歲光景的年輕人,作了4分鍾左右的講話……事後,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名叫黃之鋒的15歲香港中學生,在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時,談論的是成人世界的時政話題,但不疾不徐,對答如流,簡直像個外交部發言人。這段視頻在短短兩天內,累積超過10萬的點擊率。

內地網友為何會對一個香港年輕人產生興趣?這在以往是很罕見的。原來,引發人們好奇的並不僅僅是黃之鋒的成熟穩重,還有他對自己人生經曆的一段描述:

“我來自典型的中產家庭,家住海怡半島,讀直資學校,有個讀小三的細佬(弟弟)。爸爸係是IT工作者,爸媽是港大校友。我自小生活無憂。但我很清楚,(我的)這種幸福並非必然(天經地義的)。因為自六七歲開始,爸爸就帶我探訪赤貧家庭。佢(他)成日同我講,要關心社會上被遺棄的一群。爸爸是虔誠的基督徒,佢話(他說),社會上有一群人生活得很困苦,我們不可以坐視不理。我問,我的生活咁(那麼)豐足,但好多人的生活(為什麼)就咁艱難?(這種想法的)種子在我小學時已在心中(種下),但一直沒機會萌芽。中三(中學三年級)之前,我同好多中學生一樣,食飯(吃飯)打機(打遊戲)瞓覺(睡覺)讀書。直至反高鐵運動、五區公投,引起了我對社會議題的興趣。我開始看很多書。中三那年對我來講很重要,我意識到很多社會問題,歸根究底,都是製度出了問題。(這方麵)知道得越多,越希望改變,也就不再甘心隻停留在網上討論的狀態。去年五月,教育局推出國民教育谘詢文件,社會上討論的氣氛毫不熱烈,但我同很多年紀相仿的朋友都很關心。我覺得是時候站出來走上街頭,學民思潮因而成立。最初隻有十幾個人,後來集結了其他學生組織,搞街站、籌組大型示威遊行,逐漸成型。而爸媽亦由擔心到後來放心。因為佢哋(他們)知道,我不是人雲亦雲。有網民說黃之鋒的父母,應以佢個仔(他兒子)為榮,我不知我媽是否可以我為榮,但我希望,將來我可以為我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自豪。”

我相信,黃之鋒之所以引起內地網民關注,其實不單單因為他的言論,還因為大家對他的成長經曆好奇,希望一探這樣的年輕人是怎樣煉成的。

在香港,黃之鋒這樣的家庭背景,絕對不能說是太好的出身。他自己也說了,來自典型的中產家庭。香港700萬人口中,大約有20%至30%的中產階級,他們構成了社會穩定的基礎。不過,隨著近年社會階級結構的演化,這種穩定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很多像黃之鋒這樣的年輕人,開始要求社會變革。

在內地喜歡“樹典型”的環境中,或許黃之鋒就是香港90後的典型。我想告訴你,香港確實有一些像黃之鋒這樣的“8090”,但是為數不多,更不會有人把他們當作典型。香港是一個成熟的“分眾社會”,人人過自己的生活,不太管他者。就好像2012年6月,在一期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一名來自香港的男嘉賓在敘述完自己由於理想放棄報社記者工作去打高爾夫後,主持人之一的樂嘉問男嘉賓:“你以前的同事怎麼看你現在的生活?”男嘉賓說:“我沒有管他們是怎麼看的,我想他們也不會管我吧。”——這就是最典型的香港心理。

但是話說回來,香港人是否關心內地,又是怎麼看待內地“8090”的呢?

香港人當然關心內地,並且數十年如一日地關心。香港人不可能不關心內地,因為香港的前途和內地密切相關。20世紀70年代中英雙方開始談判香港問題,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回歸成定局,這些事情都迫使香港人不得不關心內地。20世紀80年代香港官方和民間有無數討論內地文化、時政的沙龍。時至今日,“內地新聞”仍然是香港媒體的重要內容。(這一點和台灣地區大相徑庭,打開台灣的電視,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全都是本地新聞,好像對外界完全不關心。)並且,不得不承認,有時往往在香港才能把中國看得更清楚。

那麼,香港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內地的“8090”的呢?我在前文略為提到,內地人喜歡“樹典型”。這大抵和內地的教育有關,大家從小都是看著“英雄”長大的,人人都想學“雷鋒叔叔”,所以總有一種想把自己變成別人的思維習慣。幾年前,香港人看見新聞裏說內地出了個“中醫大師”張悟本,教大家每天幾斤幾斤地吃綠豆。香港人看了都驚呆了,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不是張悟本的主張,而是居然有成千上萬的“信徒”真的按照張悟本的方法吃綠豆——這不是瘋了嗎?這種情況,在香港不太可能出現。香港是個自由社會,各種聲音都可以公開表達。與此同時,任何聲音都可能很快被淹沒。香港的“歪理邪說”也不少,但是由於自由,任何思潮都不可能吸引所有人去關注。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張悟本大師”這樣的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