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1)(3 / 3)

我的一些香港朋友多次向我表達過“看不懂微博”的想法。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話題有內地可以引來數十萬的轉發,每隔幾天都會有熱議話題。而且,他們還看不懂豆瓣。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內地的“8090”,在看完一部電影後可以寫幾萬字的評論。你問香港的年輕人對電影有什麼觀感,他們往往隻會以“幾好(挺好)啊”、“唔錯(不錯)啊”、“OK啦”……這樣簡單的幾個詞來回答你。

內地相對缺少年輕人可以自由表述的傳統平台,故而在網絡上,你會看到很多有強烈表達欲望的年輕人。這一點,在不少香港文化人看來是內地年輕人勝於香港年輕人之處。香港文化人每每在批評香港年輕人的陋習時,都拿內地年輕人來作比較。

例如,香港有位很重要的文化人胡恩威,在他的著作《香港文化深層結構》中如是批評香港教育:“(香港)的教育製度也是一樣,目標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一些反智的劣質公民。考試製度不是為了尋找最好的學生,而是最會取巧的學生。香港的年輕人經過香港教育製度的洗禮,最後對知識都不會產生興趣;香港的年輕人很聰明,但教育令他們對追求知識有一種錯誤的態度。知識隻是用來‘搵食’(工作),而不是一種理想的追求。香港考試的拉Curve(指調整成績分布)製度就是把最低標準當成最高,而大學又以這種標準招生,能夠進大學的香港學生,學習態度都有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他們對所讀的科目都沒有一種熱愛,好奇心和研究能力十分之低,又沒有閱讀的習慣,思考能力十分薄弱。”

在痛罵完香港的教育製度後,胡恩威把筆鋒一轉,開始讚美其內地的大學生來:“這和中國內地的大學生完全相反。內地大學生大都喜歡發問、閱讀和辯論,雖然有些觀點仍然十分簡單,但起碼他們會表達和爭論;香港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吃喝玩樂是人生唯一的目標。”

無論你是否同意他對內地的觀察,但胡恩威確實是這樣說的。或許這可以代表一部分香港人是如何看待內地年輕人的吧?內地大學生“都喜歡發問、閱讀和辯論”我不敢苟同,但是香港大學生都以“吃喝玩樂是人生唯一的目標”我倒是同意的。內地大學生比較多地背負了“改變命運”的自我使命感,尤其是很多從農村來到大城市的學生,他們想要在城市定居,往往不得不先從“蟻族”開始。

在較為嚴苛的環境下,內地年輕人被鍛煉出比較強的耐力與上進心——這讓我想起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人,也是以“愛拚才會贏”為座右銘的。如今很多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年輕人,都沒有這股衝勁了。所以,內地“8090”應該善用自己的這一優勢。

當然,內地年輕人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比較閉塞。我經常去內地講座,固然見到不少優秀的同齡人,但也還是會遇到安於現狀甚至對已有生活沾沾自喜不思進取的年輕人。有人會跟我說,他感覺不出香港有什麼好的,唯一的好處是購物比較方便——他們甚至說不出“護照比較好用”這樣的“標準答案”。他們覺得自己生活的那個地方豐衣足食,就是“天堂”。還有人覺得自己有一份幾千元的工作,並且有還算好的職業前景就滿足了——二十幾歲就開始了供房結婚生子的中年生活。有人甚至還覺得,他可以自由買到最新款的iPhone,便是擁有了莫大的自由,和美國年輕人沒什麼兩樣了。中國的一些年輕人不了解外麵的世界,上網隻淘寶,每天沉浸在價格比較中不能自拔。當樓市飛漲的時候,他們迫不及待地買房子;當同齡人都開了上了汽車,他們覺得很沒麵子,借錢也要買車——殊不知這些提前消費,將來終是要清還的。當經濟一路上揚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毫不擔憂,認為股市會永遠升下去,過十年把自己的房子賣掉,就能換一套更大的房子。殊不知,這種狀態香港人早已經曆過。從香港的曆史對照內地的現狀,年輕人的這種心態其實是很危險的。

香港經濟也曾有“夢幻”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股票不斷上漲,香港人開始對未來盲目自信。所有人都覺得股票會一直漲下去。所以,今天賺的錢,今天就全部花光——最有名的就是當時的香港人天天要吃魚翅撈麵以顯身份。但是,當20世紀80年代股災來的時候,香港人就隻有吃“炒魷魚”了。我常常想,隻要讀一些曆史,內地年輕人就不應該對現狀盲目樂觀。房價高漲的時候,千萬不要急於買房子。房價在十年內漲到現在的高位,誰知道十年後如何?你真不曉得這個泡沫什麼時候會爆掉。在擁有好工作的時候,如果不在同時提升自己,那麼在被炒魷魚後就沒有競爭力了。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