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附錄 那些海外的中國“8090”(2)(1 / 3)

第二十五章 海外“8090”之尷尬:不想做“世界二等公民”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租界時期的上海外灘公園

本章主要觀點導讀

華人在世界上的真實地位不如黑人,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如紀錄片《成為美國人——華人的經曆》中主持人莫厄斯所說,150多年來,華人在各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隻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始終被當成外國人。

妨礙華人完全融入當地社會的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巨大的文化差異,這一點注定了華人無法被當地社會完全同化,因而無法變成地地道道的本土人。

大量中國人也選擇移民海外,對於他們,最大的擔憂莫過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現有社會契約越來越喪失信心。

漂泊海外的“8090”既不想在國外當“二等公民”,又不想回國變成“海帶”,到底歸還是不歸成了一個問題。

努力縮小文化差異與偏見,海外“8090”正在尋找自己的舞台。

如今,黑人已經不是被歧視的對象,經過幾十年的鬥爭,他們可以與白人互稱“brother”,兩者卻一直將華人當成外國人。想必這會成為海外“8090”心頭最大的尷尬。

在國外,經常會聽到僑領們呼籲,華人要努力爭取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每當一位華人競選政府某公職成功,或者取得一項成就時,僑界輿論就會歡呼,華人朝著融入主流社會又邁進了一大步。

實際上,就華人的整體現狀而言,別說進入到主流社會,就是完全融入當地社會,華人也還不能說現在已經做到了。一位美國移民研究專家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19世紀開始,150多年以來華人移民在各個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隻有一點沒有改變,那就是始終被美國人當成是“外國人”。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之言,並且不光是在美國,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基本都是如此。

一個族群之中少數人的躥升,不能代表整個族群地位的上升,像是美國黑人之中已經出過議員、法官、將軍、國務卿,現在奧巴馬又當選為美國總統,但是美國黑人的底層社會地位,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同樣,華人中間出現幾位部長、州長、議員、大使,甚至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位華人國務卿,也不意味著華人的整體地位得到明顯提高,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了。

即便是這些進入上層社會的華人出類拔萃之輩,有時也很難甩掉“外國人”標簽。比如2001年,首位美國華裔國會議員吳振偉,應邀前往美國能源部大樓演講,題目就是慶祝亞裔在美國的成功。不料能源部警衛不知道來客是美國國會議員,反而根據其華人麵孔,反複質問吳是否是美國公民。盡管吳及時表露國會議員身份,警衛們仍不相信,竟將吳短暫拘留。事後吳振偉寫信向能源部上層提出抗議,得到的答複竟然是:“很遺憾,但是不會改變目前做法”。

美國,無疑是中國人最向往的移民目的地。當前,美國華人總量已超過350萬,占美國人口總量的1.2%。人數不多,動靜卻不小。政界有大名鼎鼎的趙小蘭、駱家輝,科技界有李政道、楊振寧,體育界有林書豪、關穎珊……據統計,美國大學畢業生中,華人的年平均收入達到6.4萬美元,已經超過白人。有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照美國人的慣例,華人早就該成為美國人的一部分了。

然而事實卻是,華人是“美國夢”的實現者,而不是美國人。這就如同紀錄片《成為美國人——華人的經曆》中主持人莫厄斯所說,150多年來,華人在各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隻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始終被當成外國人。無論什麼行業,華人佼佼者始終被貼上標簽,被稱為華人政治家、華人科學家等。2002年,女子花樣滑冰世錦賽,關穎珊不敵卡拉·休斯而屈居亞軍,美國報紙的大字標題竟是《美國人休斯打敗了關穎珊!》,這大概是在美華人處境的最佳寫照了。

在南非,情況亦是如此。南非目前共有五位華裔身居國會議員、省市議員等高職,但多數當地人對華人族群的看法,往往僅來自於唐人街、中餐廳以及中國人開辦的購物商城出售的廉價商品中的零星信息。不少黑人甚至將中國人直接稱呼為“China”。

華人經常被視作外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種的不同。一個來自歐洲的白人遊客,可能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講,但他走在美國的城市和鄉村街道上,隻要不開口說話,沒有人把他當作外國人。而如果這個遊客喜歡美國決定移民來此的話,他的第二代立刻就會完全融入美國社會,勤奮一些的,躋身上流社會也毫無問題。在南非更是如此。1994年南非廢除種族隔離製度之前,約有15%的白人是來自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等“白人世界”的後裔,統治著其他族群;直到今天,雖然占人口總量80%的黑人已經翻身做主人,但白人仍實際掌握著南非的經濟命脈,白人移民的第一代就可以很容易地融入南非社會。

而華人則由於人種的不同,外表與白人相差太大,別人一眼即可辨出。即使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不會普通話而隻能講英語,甚至成功地立足於當地,基於相貌,仍然是會被很多當地人當作外國人的。

但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國黑人也是異族,大多都來自曾經的奴隸階層,一黑一白的外貌差別可能更大,並且與華人相比,整體的教育、素質、收入、家庭財富都不如號稱“模範移民”的華人;反之,在犯罪、吸毒、單親等方麵,黑人比率都高於華人,但是沒有人會把美國黑人當作外國人。這種現象在南非卻正好截然相反,南非的白人屬於“異族”,是幾百年前從荷蘭、英國等國來到非洲的殖民者,1994年黑人上台執政,白人卻不會被南非黑人當作是外國人。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是,美國與南非,曾是世界上實施種族政策的兩個代表性國家: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廢除針對黑人的不平等法案,南非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徹底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但是,今天在這兩個國家中,曾經水火不容的兩個種族,除偶發的個別案例外,總體上能夠和平相處。黑人文化開始流行於白人之間,甚至有不少年輕白人模仿黑人的穿衣打扮、談吐舉止,饒舌歌曲等在白人中也非常流行。他們見了黑人以“brother”(兄弟)相稱,隻恨不得把自己染成黑色。然而,這兩個黑白分明的種族,卻沒有任何一方將華人真正當成“brother”。